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袁宏道尺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6:02

  本文关键词:袁宏道尺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晚明 袁宏道 书信文学 尺牍


【摘要】:袁宏道作为“公安三袁”中的重要成员,在文论上强烈反对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在晚明,各种文学思潮交汇,使得尺牍这一文学载体开始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语言还是情感,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然而后世研究者对袁宏道的研究多集中于诗词文研究,较少有学者能够系统的把握袁宏道尺牍的魅力。绪论开篇对尺牍这一文体进行界定,从尺牍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引出本文将要研究的对象的特征;对本文所研究的尺牍范围进行限定,以钱伯城先生点校的《袁宏道集检校》为基础,对尺牍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分析,将尺牍作为袁宏道文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对袁宏道尺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态与不同时期的尺牍创作风格息息相关。政治上压迫导致文人明哲保身,自适心态愈加严重;商品经济促进尺牍的编辑和发行;邮驿的普及使得书信来往由官府走向民间,也给尺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文人交游的风气丰富了尺牍的情感和内容。第二章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对袁宏道的尺牍创作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同时期尺牍中的主要内容。吴中时期,尺牍主要以抒发吴县县令职务之苦,多为“叫苦”的牢骚之作,心态上较为放纵和自适,受李贽影响深远;北京时期的尺牍内容,与吴中时期相比,显得更加平和、冲淡,受现实的种种压迫,性格上更加收敛,文论主张也不再锋芒毕露;隐居柳浪湖时期,文风和思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发出了“余诗多刻露之病”的喟叹,渐渐回归到儒生本色。本章内容着重对文人尺牍交往进行研究,尤其是与袁宏道关系密切、且文论上相互影响的文人,从尺牍的来往中,分析袁宏道尺牍的特色。第三章则从尺牍的艺术特色出发,在审美上讲究真性情,内容上以生活感受为核心,行文简短,语言幽默风趣,多重修辞手法并用,使得袁宏道的尺牍充满了特色和艺术魅力。第四章对袁宏道尺牍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研究,重点对清代和五四以后两个时期,统治阶级和社会文人对袁宏道尺牍的接受状况进行阐明,并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清代,文人对明代的尺牍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清代文人讲究治学严谨,对明代尺牍中所表现出的“信口信腕”的态度不大接受,加之尺牍文学缺乏“经世致用”的社会功效,因此受到统治阶级和文人的冷淡。而五四以后,随着政治等因素的推动,多数文人开始重新推崇公安派以及袁宏道的尺牍,无论是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还是欣赏尺牍小品所特有的风格和魅力,都重新推动了袁宏道尺牍的传播。结语部分,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袁宏道尺牍的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晚明 袁宏道 书信文学 尺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20
  • 0.1 尺牍文体界说12-15
  • 0.2 袁宏道尺牍小品的界定15
  • 0.3 袁宏道尺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18
  • 0.4 本论题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意义18-20
  • 1 袁中郎尺牍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20-24
  • 1.1“醉梦时期”,朝政昏暗现状与文人自适倾向20-21
  • 1.2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邮驿的民间走向21-22
  • 1.3 晚明文人交游风气22-23
  • 1.4 尺牍文集的出现与刊刻23-24
  • 2 袁宏道尺牍创作分期24-46
  • 2.1 吴中时期(万历二十三年乙末——万历二十五年丁酉)24-33
  • 2.1.1 诉说吴令之苦28-29
  • 2.1.2 苦中也作乐29-31
  • 2.1.3 寄情于山水间31
  • 2.1.4 谈诗论艺31-33
  • 2.2 北京时期(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万历二十八年庚子)33-40
  • 2.2.1 北京之苦与乐37-38
  • 2.2.2 思想转向稳实38-39
  • 2.2.3 文论上的补充39-40
  • 2.3 公安时期(万历二十八年庚子——万历三十四年丙午)40-46
  • 3 袁宏道尺牍的艺术风格46-55
  • 3.1 信笔直书,兴会所至46-47
  • 3.2 情愫寒暄,俚俗常言47-48
  • 3.3 排喻皆善,雅俗共存48-52
  • 3.4 短篇精致,宏篇亦佳52-55
  • 4 袁宏道尺牍在后世的没落与重拾55-60
  • 4.1 清初尺牍的兴盛与尺牍文的没落55-57
  • 4.2 袁宏道尺牍的重生——近代文人(1919-1949年间)对尺牍的重拾57-60
  •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梅;王学左派对袁宏道散文创作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易闻晓,谌贻春;袁宏道:自然与理性夹缝中的自适人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左东岭;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周群;佛学与袁宏道的诗歌创作[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李佳;;明末清初文人尺牍集选刊流行的原因[J];参花(下);2013年11期

7 张微;公安派的文学创作论与庄子美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吴调公;;论公安派三袁美学观之异同[J];文学评论;1986年01期

9 孙虹;;袁宏道诗文编年补正[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徐丽珠;;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玉伟;晚明居干群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星星;公安派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汉平;袁中道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梁娟;明清文人书信体文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3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83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