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结构论”考论
本文关键词:李渔“结构论”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李渔 结构论 戒讽刺 脱窠臼 戒荒唐 审虚实
【摘要】: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集大成者,不仅拥有非常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他在总结前人戏曲理论的基础上升华自己的思想,为戏曲创作立法。其戏曲理论主要集中于《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和《窥词管见》等诗文中。后世将其“词曲部”、“演习部”合在一起命名为《笠翁曲话》,亦称《曲论》。李渔视“结构”为戏曲创作的重中之重,学界也一直将“结构论”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学界对“结构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三款以及对“结构”和“主脑”的争议上,较少专门探讨“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四款。笔者以《曲论》为基础,以《笠翁十种曲》为依托,还原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基于广义“结构”定义,以专题形式针对“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四款进行论述,从理论本身出发,站在李渔创作实践与理论一致性的角度上,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挖掘。本文拟从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进行论述,正文分为三章。绪论主要对李渔“结构论”研究进行综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空间和选题意义,及全文的写作背景。第一章是“戒讽刺”说专题研究,分两小节论述,第一节分析“戒讽刺”说内涵,分为四方面:首先,通过“戒讽刺”说阐明戏曲的社会功用;其次,在“戒讽刺”说中提出戏曲创作者的文德问题;第三,说明“戒讽刺”戒的是私愤而不是公怨。第四,阐述李渔通过“戒讽刺”说为自己立言。第二节从三方面分析“戒讽刺”说原因:受清初实学的影响、文字狱中的避祸心理、批判索引派,旨在对李渔提出“戒讽刺”说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第二章是“脱窠臼”说专题研究,分为内涵和原因两小节论述,以《十种曲》为依托,从主旨立意、情节设置、登场格局、戏曲语言这四方面来探究“脱窠臼”说内涵。从文体因素、性格和时代因素及观众因素三方面来阐述李渔提倡“脱窠臼”说原因。第三章是“戒荒唐”和“审虚实”说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两款原则内涵及原因的探究对“结构论”进行补论。余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历代文人对李渔及《曲论》的评价,同时指出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李渔 结构论 戒讽刺 脱窠臼 戒荒唐 审虚实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3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9
- 一.李渔戏曲理论整体研究现状8-11
- 二.李渔“结构论”研究现状11-15
- 三.研究空间及选题意义15-17
- 四.写作背景17-19
- 第一章 “戒讽刺”说考辩19-32
- 第一节 “戒讽刺”说内涵19-26
- 一、阐明戏曲的社会功能19-21
- 二、阐明戏曲创作者的“文德”问题21-23
- 三、戒私愤却不戒公怨23-25
- 四、为自己立言25-26
- 第二节 “戒讽刺”说原因26-32
- 一、受清初实学的影响26-28
- 二、“文字狱”中的避祸心理28-31
- 三、批判索引派31-32
- 第二章 “脱窠臼”说探析32-55
- 第一节 “脱窠臼”说的内涵32-46
- 一、主旨立意方面脱窠臼32-34
- 二、情节设置方面“脱窠臼”34-39
- 三、“登场”格局方面“脱窠臼”39-44
- 四.戏曲语言方面“脱窠臼”44-46
- 第二节 提倡“脱窠臼”之原因46-55
- 一、文体因素46-50
- 二、性格因素及时代因素50-52
- 三、观众因素52-55
- 第三章 “戒荒唐”“审虚实”说补论55-72
- 第一节 “戒荒唐”说小议55-64
- 一、“戒荒唐”说内涵55-60
- 二、“戒荒唐”说溯源60-62
- 三、“戒荒唐”说目的62-64
- 第二节 “审虚实”说小议64-72
- 一、“审虚实”说内涵64-68
- 二、“审虚实”说溯源68-72
- 余论72-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3
- 个人简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李渔交游浅论[J];戏剧艺术;2002年04期
2 徐柏容;读徐保卫《李渔传》[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04期
3 王晓春;李渔小说喜剧化的内在精神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4 秦川;李渔小说心理学论略[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陈辽;开掘出一个新李渔──读《李渔传》[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范英豪;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06期
7 吴瑞霞;;李渔声律观评析[J];戏曲研究;2004年01期
8 李小红;论李渔戏剧的娱乐性[J];社科纵横;2004年05期
9 张培坤;略论李渔的戏剧美学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10 吴建民;李渔的戏剧思想述评[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杜书瀛;;美与媚:李渔论人体美[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3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罗光荣;;旅行与人生[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6 黄利;;李渔的“居室”思想初探——读《闲情偶寄》居室部有感[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李渔诗的实录精神[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400年李渔“热”了4次[N];光明日报;2011年
3 中共兰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成芝;建设新兰溪:让李渔文化焕发现代魅力[N];中国商报;2011年
4 记者 叶辉 严红枫;专家考证李渔生于1611年 浙江兰溪要求百度纠正[N];光明日报;2011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章原;食色李渔[N];东方早报;2012年
6 徐保卫;李渔打击盗版轶事[N];北京日报;2004年
7 夏烈 郭梅;关于“李渔”的赞和弹[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袁逸;作为出版商的李渔[N];光明日报;2000年
9 金启;李渔饮食养生观[N];保健时报;2006年
10 陈一平;力挺“李渔家茶”做成文化茶[N];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8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雪姣;李渔的生活观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2 孙兴香;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洪涛;李渔的家居美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秀丽;李渔关于“趣”的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潘丹芬;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海敏;试论李渔的文化产业思想[D];扬州大学;2006年
8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9 叶俊士;李渔饮食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10 吴清海;李渔戏曲舞台演出理论解读[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4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8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