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1:12

  本文关键词: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渔 拟话本小说 文体


【摘要】:拟话本小说作为古代小说文体类型之一,至有明一代,呈现出繁荣趋势。冯梦龙创作的“三言”标志着拟话本小说的繁荣,凌漾初的“二拍”是继“三言”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拟话本这一文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独特个性的关照,拟话本小说文体呈现出新变趋向。清初,李渔沿袭了传统体制,并表现出创新倾向,其拟话本小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为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一抹亮彩。李渔不仅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戏剧理论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小说家。李渔的小说既有长篇(章回小说),也有短构(拟话本小说),其中以拟话本小说最具代表性。李渔留存至今的拟话本小说共有30篇,分别收在《连城璧》和《十二楼》两个集子里。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李渔拟话本小说不仅继承了“三言“二拍”的体例,还呈现出创新倾向。同时,李渔拟话本小说还呈现出文体融合趋向。李渔作为戏曲大师创作拟话本小说时,戏曲创作思想关照小说创作,形成文体融合的独特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拟话本小说个性化的文体特征,展现李渔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前有引言,后有余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选题缘起,简述李渔拟话本小说研究历史与现状,通过本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思考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从两方面入手研究李渔拟话本小说体制。首先,外在体制上,拟话本小说经冯梦龙、凌漾初整理、编创之后形成了固定体制。李渔打破传统体制,具体表现为创作分回体拟话本小说。分回小说每回回数不等、回目标题新颖、回与回之间的衔接语个性化。也表现为灵活处理头回。数量上表现为消解头回、双头回、头回与正话合为一事;位置上则表现将头回设置在前,或将头回设置在后。也表现为灵活处理小说中的诗词,不仅自出机杼,引用自己创作的小说,也灵活处理篇尾诗。其次,内在结构上,李渔拟话本小说十分符合其戏曲理论,以“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方法来布局拟话本小说结构。其拟话本小说大多采用单线结构,一线到底,绝无旁枝;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全局。采用时间顺序敷衍故事,以顺叙为主,夹以少量预叙与倒叙。同时,李渔拟话本小说大多采用重复与对比的方式布局全篇。第二章,主要研究其拟话本小说的表达方式。首先,李渔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议论值得关注。其议论位置灵活,不仅见于篇首诗之后,头回之后,还见于正话故事结束之后,甚至出现在故事之中。其议论个性化色彩浓厚,于议论之中标榜自我,并呈现出求新趋向。其次,李渔在小说中广用修辞,如设问、对偶、反复、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表达形式,营造出说书氛围,形成幽默的表达风格,强化小说的教化功能。第三章,主要研究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语言通俗,好用俗语,俗语与叙述语言水乳交融,毫无粘连之感;其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是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之中,透露出人生哲理。语言风趣幽默,通过运用语言技巧,凝练小说语言,达到“笑话逼人来”的妙境。然而李渔也不是一味追求幽默,也可以透过幽默的语言艺术举重若轻的表达自己对事情的评论、对社会的讽刺。李渔试图用戏剧化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炎凉的社会现实以及脆弱的人际关系。其小说语言还呈现出创新趋向。一方面不局限于说书套语,试图求新求变;一方面将戏曲语言融入拟话本小说语言之中,使二者相得益彰。余论部分将探讨拟话本小说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文人化倾向,一方面是世俗化趋向。李渔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展现了文人化与世俗化的融合发展。既以生动的情节吸引读者,也凭其锦心绣口劝世导愚。同时,余论也关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戏剧化倾向。戏剧化的人物、情节、语言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与戏曲呈现融合趋势。
【关键词】:李渔 拟话本小说 文体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一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结构研究11-23
  • 第一节 外在体制11-18
  • 一、拟话本小说中的分回现象12-15
  • 二、灵活处理小说头回15-18
  • 三、创新处理小说诗词韵文18
  • 第二节 内在结构18-23
  • 一、戏曲理论关照小说创作18-21
  • 二、重复结构与对比结构21-23
  • 第二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修辞研究23-36
  • 第一节 好用议论23-28
  • 一、议论位置灵活24-25
  • 二、议论标榜自我25-26
  • 三、议论新颖独特26-28
  • 第二节 广用修辞28-36
  • 一、设问29
  • 二、对偶29-31
  • 三、反复31
  • 四、排比31-32
  • 五、比喻32-33
  • 六、双关33-36
  • 第三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语言研究36-45
  • 第一节 贵显浅36-39
  • 一、浑然天成的俗语36-38
  • 二、妙语连珠的对话38-39
  • 第二节 重幽默39-42
  • 一、幽默之技40-42
  • 二、幽默之道42
  • 第三节 显创新42-45
  • 一、创新套语42-43
  • 二、融合戏曲语言43-45
  • 余论45-48
  • 参考文献48-53
  • 谢辞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英德;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J];文学遗产;199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D];扬州大学;2014年

2 张屿;论李渔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莎;李渔《十二楼》用典探析[D];宁夏大学;2013年

4 陈小贵;李渔拟话本小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付晓丽;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俊超;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杜慧;“寓哭于笑”与正统观念的颠覆[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谭洋;论李渔小说创作与戏曲理论之间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王艳玲;李渔“无声戏”观念下的拟话本小说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卢旭;李渔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4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34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