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诗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安七子诗歌研究
【摘要】:自汉至魏四百年间,“文体三变”。从司马相如之“形似之言“,到班孟坚“情理之说”,再到建安诗人的“以气质为体”。此“三变”之中,建安文学居其一焉。后世论家的阐释中,将汉魏诗歌或分或合。可观汉魏诗歌之传承与流变。汉魏诗歌,后世论家粗别为二:一,主张汉魏不可分者;二,主张汉魏不同者。把汉魏并称,说“汉魏诗只是一气”,要而言之,是对于古色的追寻。所谓“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乃是强调当时诗歌的“天成”之妙,能够自然的与理相合,而非由刻意的思考得来,此正严羽之所谓“不假悟也”。不过,建安时期诗歌确实扩大了其表现领域。如宴会诗、游戏诗等皆是建安诗坛出现的新题材。诗歌经过漫长的演化,建安诗歌所承载的无论是内容与情感,皆较两汉诗歌更为丰富。随着距离汉魏渐远和后世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后人对建安诗歌这一汉魏诗歌之分界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和多元。建安诗歌作为魏晋诗歌的第一阶段,与汉代诗歌有千丝万缕之联系,而联系中亦有巨变存焉。然汉魏诗歌固不可截然分开,而其中亦实有巨变存焉。严羽、胡应麟和许学夷三家对汉魏诗歌之观念,略而论之:严羽认为汉魏诗歌一体,皆为“不假悟”之作;胡应麟表示了异议,认为魏之诗歌已经始见“作用”了,就已经不能说是“不假悟”了,而是所谓“透彻悟”也:许学夷则持魏不及汉代淳朴之境界之观念,认为“作用”的影响是负面的,此三子似早开“文学自觉”之争端矣。本文所论建安七子,诚如韩愈《荐士》所云“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者是也。中国古代文学受地域之影响甚为久远,众多个体之特性往往抽象成为地域之特性。由地域特征来形容作品风格,很明显的体现在《典论·论文》中,如所谓“徐干时有齐气”者是也。然地域不同,亦不可齐个体以从风土。中国古人对“人格”中的思想道德要求极高,且其人道德之境界是其“文”优之保证和重要依据。概之,即“求善”抑制了“求美”。因在中国古代,文学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在广义的“文”所包含的内容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表达作者自身之理想与观点的。在交通不便的中国古代,读其书,是知其人最简洁的途径。而这个特点也反过来造成了读者对“文”之评判过分依赖于作者道德修养的情况。“建安之杰”之“两翼”的王粲与刘桢:王粲与李陵人生上亦有共通之处,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小序云:“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王粲与李陵同为名门子孙,皆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乱离,因而二人皆“自伤”。只不过,王粲所遭遇的乱离,程度上较李陵为轻,而“多情”则共有之。因而在李陵诗中,“怨”过于“哀”,王粲则反之。王粲之诗歌,“哀”过于“怨”。刘勰之《文心雕龙》于诗尊重“四言正体”,压制五言之流调,且王粲亦在典章制度上做出了与“经国之大业”密切相关的杰出贡献,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日:“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华丽居宗……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所谓的“偏美”是刘桢对于五言诗之贡献。在四言诗衰弱已不可逆转的建安时期,无论是曹操、曹植还是王粲,对于四言诗都有尝试革新的努力,但似乎收效甚微。“慷慨悲哀”的诗歌风貌弥漫了整个建安诗坛,建安文人开始对个体生命有了更深层更自觉之把握。虽然曹魏时期并未设立清商署,但正如刘怀荣先生所认为的:包括建安七子在内的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风貌之形成与当时音乐“以悲为美”之特点必有千丝万缕关系。在正统的视域中,哀伤之乐是“衰国之乐”、“亡国之乐”。而特别是娱乐世俗的场合,以“悲哀为美”的音乐审美之影响在汉代亦开始逐渐扩大。最终,二者汉代成为了两条并行不悖的传统。在如何能够体会到事物终极的寻求之路上,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人借助“悲伤”之歌诗所展现出来的的“慷慨”之风、其对人生之体认,以及对个人生命获得满足之焦虑,到了嵇康《声无哀乐论》那里终于暂时找到了解决之途径。嵇康在剥离“声”与哀乐之关系之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焦虑。而建安七子现存为数不多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如此多描述宴会中音乐“慷慨悲哀”的诗句。可以说,建安时代的特殊之时代和音乐风貌共同影响了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建安 七子 王粲 刘桢 慷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导论8-10
- 一、缘起与方法8
- 二、学术综论8-10
- 第一章 源流问题10-27
- 第一节 时间之变和江山之助10-20
- 一、汉魏之“合”与汉魏之“分”10-18
- 二、江山之助18-20
- 第二节 建安七子其人与诗歌流传状况20-27
- 一、人品与文学——兼论“文如其人”20-25
- 1、建安七子之身份与三曹之关系20-24
- 2、人与文24-25
- 二、建安七子之诗流传状况25-27
- 第二章 建安七子诗歌之“同”和“异”27-42
- 第一节 “建安之杰”之两翼——王粲和刘桢诗歌研究27-36
- 一、王粲诗研究27-30
- 二、刘桢诗研究30-36
- 第二节 其它建安诗人36-42
- 一、孔融的诗36-38
- 二、徐干、陈琳、阮t@的诗38-42
- 第三章 建安七子乐府诗及哀伤的娱乐化42-55
- 第一节 建安七子的乐府诗42-45
- 第二节 清商乐研究和建安时期哀伤的娱乐化45-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君;;怎样读建安七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4期
2 王鹏廷;论建安七子后期文学创作的幕僚侍从色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敬;;论建安七子军旅纪行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均地;对《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的异议[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高敏;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7 徐公恃;;建安七子论[J];文学评论;1981年04期
8 俞绍初;;建安七子遗文存目考[J];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9 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王迎喜;建安七子之死与驴叫祭奠[J];中州今古;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令水;人杰地灵的神童山[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冯立三;从继承传统开始[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栗溶 实习生 王惠;我们是校园“生意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4 王景山;昌乐的诗歌大县之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 韩广洁;漫谈菏泽文化[N];菏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璐;建安七子“士不遇”主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胡清清;徐^y《中论》考论三题[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亚轩;建安七子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任继明;建安七子赋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士君;建安七子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6 徐娜;建安七子书信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董洁;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D];江南大学;2009年
8 李存霞;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何飞飞;建安七子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剑雄;建安文坛深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36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3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