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诗人饶孟侃论

发布时间:2017-09-19 04:53

  本文关键词:诗人饶孟侃论


  更多相关文章: 诗人饶孟侃 诗艺特质 诗学观 译诗 散文及小说创作


【摘要】:饶孟侃是前期新月派最活跃、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虽然他进行创作的时间大概只有五年,但创作横跨了诗歌、诗论、诗歌翻译以及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饶孟侃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精品不少。徐志摩肯定了他运用诗句的“纯熟”。闻一多称赞他的诗歌是“奇迹”。饶孟侃本着诗学建设的理论自觉,专注于新诗新的诗律与形式的重建,撰有《新诗的音节》、《再论新诗的音节》、《感伤主义与“创造社”》等文,系统地讨论新诗的音节问题,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音节理论,对现代格律诗学的建设具有开创之功。饶孟侃认为“诗不分中外”,中国新诗可以吸收外国诗歌音节的有益成分,在《新诗话·译诗》中专门探讨西方诗歌的翻译问题,创造性地借鉴西诗的格律音韵。可见,饶孟侃的翻译活动与新格律诗学的探讨之间关联紧密。此外,他的散文、小说亦具有诗性的色彩。目前,研究者对饶孟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进行单篇或多篇的诗歌文本分析,但未对其诗歌创作进行总体性考察;其二,对饶孟侃诗学观的研究,认为其诗论未形成体系而贡献不可忽视,但未触及其诗论与诗歌、译诗之间的联系:他的译诗以及散文、小说也少有研究者提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单一。因此,本文以饶孟侃的诗人身份为切入点,对他的诗歌创作、新诗格律理论、诗歌翻译以及散文、小说进行总体性研究,以重新认识这位新月派“同人中最卖力气”(徐志摩语)的诗人。饶孟侃的诗歌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是怎样的诗学观支撑起这样的诗歌外形?饶孟侃的诗歌翻译与他的新诗创作之间有哪些关联?饶孟侃的散文、小说又具有怎样的诗性色彩?本着对上述问题的探寻,除引言和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考察饶孟侃诗歌的艺术特征。本部分主要从语言、意象、节奏三个方面对饶孟侃的诗歌作品作共时性的考察。通过对饶孟侃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笔者认为,饶孟侃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轻”与“清”。“轻”是饶孟侃反映现实的方式,表现为文本叙述方式的轻盈;“清”是指饶孟侃的诗风清淡。“轻”与“清”的结合是饶孟侃诗歌的魅力所在。文本意义上的“轻”与“清”实则都是对于生存之“重”与“浊”的超越,二者共同推进饶孟侃的诗歌创作及意义的生成。第二部分重点探讨饶孟侃的诗学观。本部分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探讨饶孟侃对新诗所持的独到见解。饶孟侃认为:一首诗必须包含意义和声音,并且它们是恰切调和的一个整体;情绪在诗里面是先决的问题;音节是诗里面最要紧的成份。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追求诗歌内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而概括为“质”与“形”同步构造的诗学观。“意义”是就诗歌的内容层面说的,情绪是内容的基础。“声音”是就诗的形式层面说的,“声音”由音节调配出来。饶孟侃强调新诗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对初期新诗停滞于白话和形式上又困囿于传统的有效调整。第三部分考察饶孟侃的诗歌翻译。笔者以饶孟侃译诗的形式层为视角,将饶孟侃的诗歌翻译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中,重点阐述饶孟侃为什么翻译诗歌,译了哪些诗;在翻译的过程中,饶孟侃遵循着怎样的翻译规范,又对现有的译诗规范做了怎样的取舍:诗歌翻译对饶孟侃的新诗创作以及现代格律诗学的探讨有哪些内在的关联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饶孟侃其他文体类型的创作,如散文、小说中表现出的诗性色彩,以此完成诗人饶孟侃论。饶孟侃的散文浓情率性,笔调轻松,文乐相通,有一种音乐的律动;他的小说追求气韵的含蓄和心境的和谐,笔下的一切都显得非常恬淡,作品呈现出平淡和谐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诗人饶孟侃 诗艺特质 诗学观 译诗 散文及小说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轻”与“清”的诗歌创作10-25
  • 一、“轻”新灵动的语言10-16
  • 二、清淡雅致的意象16-21
  • 三、轻快流畅的节奏21-25
  • 第二章 “质”与“形”同步构造的诗学观25-34
  • 一、“情绪在诗里面是个先决的问题”25-28
  • 二、“音节在诗里面是最要紧的一个成份”28-31
  • 三、“意义和声音其实是一个整体”31-34
  • 第三章 “诗人译诗”——翻译活动与理念34-48
  • 一、饶孟侃译诗活动34-37
  • 二、“译”与“诗”同等重要37-43
  • 三、译诗与创作的互补关系43-48
  • 第四章 饶孟侃其他文体创作48-52
  • 一、文乐相通的散文创作48-49
  • 二、平淡和谐的小说创作49-52
  • 结语52-53
  • 注释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79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79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