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20 07:40

  本文关键词: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丁玲 延安 自我 蜕变 知识分子


【摘要】:丁玲是中国革命作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除开她的艺术成就,她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经历了五四,左联,延安整风的洗礼和文革的迫害,最后凭借坚强的毅力来到新的时代。经过对丁玲作品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将丁玲的创作历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初入延安时期、深入延安时期、融入延安时期与新时期。除了五四时期,丁玲的一生都在革命的洪流中浮游。1929年一1930年,丁玲创作了三部“革命+恋爱”的小说,这也可以看做是丁玲迈向革命的第一步。然而随着“革命+恋爱”小说的被清算,丁玲转向左翼,开始真正进行革命写作。然而此时丁玲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革命,对革命的描写多是出于自己的幻想。直到进入了延安,丁玲才开始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的革命。延安时期是丁玲自我与革命转折的关键时期。从开始的歌颂延安,到后来的杂文创作,再到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自觉皈依革命。丁玲的自我与革命经过了一段复杂的调整与争斗过程,丁玲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追逐革命功利性,另一方面被动地接受革命的强制性要求。革命与自我作为精神的两极,以二元并置的方式存在于丁玲的作品中,形成了丁玲的作品中理念预设与文本的裂隙。所谓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的裂隙,是指作家创作中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差异。这个裂隙从左联的革命书写开始便存在,在延安初期讴歌革命热情的作品中,也可以发觉不和谐的音调,即便是丁玲蜕变后,这种裂隙也依然存在。丁玲文本中产生的这种裂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通过系统的分析,笔者发现,到了延安,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则呈现复杂的状态。丁玲在革命功利引导下的创作总是出现自我的声音,而暴露延安黑暗的杂文书写中也总是能看出丁玲作为党员对革命自觉性的一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无数知识分子实现了新生,丁玲也皈依了革命。然而,丁玲的作品仍然存在理念预设与文本的裂隙。通过对史料的翻阅,发现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变与当时的共产党的政治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丁玲在骤变的政治面前迷失自我,最后在革命的强势话语控制下,走向了新生,然而丁玲的自我却无法磨灭。本文力图回溯到延安当时的政治语境,探究延安时期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并分析延安时期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以丁玲为个案,可以了解延安知识分子与延安这个政治场域里发生了怎样的冲突与磨合,并可以透视知识分子集体发生蜕变的历史。
【关键词】:丁玲 延安 自我 蜕变 知识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原由及研究意义10-11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简介11-16
  • 1.2.1 关于丁玲转变的研究11-13
  • 1.2.2 新时期学界对丁玲延安时期的研究13-16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丁玲的生平及创作历程17-30
  • 2.1 五四时期(1927——1930)19-22
  • 2.2 左联时期(1931——1936)22-24
  • 2.3 初入延安时期(1936——1940)24-25
  • 2.4 深入延安时期(1941——1942.3)25-27
  • 2.5 融入延安时期与新时期(1942年5月16——1982年)27-28
  • 2.6 小结28-30
  • 第3章 初入延安时期(1936年11月——1940年8月)30-44
  • 3.1 入场前的准备30-36
  • 3.2 初入延安的姿态36-37
  • 3.3 丁玲作品中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37-43
  • 3.4 小结43-44
  • 第4章 深入延安时期(1941——1942.3)44-61
  • 4.1 丁玲的杂文创作与杂文潮44-53
  • 4.2 杂文创作的戛然而止53-57
  • 4.3 潮起潮落下的冲突57-58
  • 4.4 小结58-61
  • 第5章 融入延安时期(1942年5月—1949年)61-76
  • 5.1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61-66
  • 5.2 丁玲蜕变过程66-70
  • 5.2.1 丁玲立场的转变67-68
  • 5.2.2 丁玲的缴械投降68-70
  • 5.3 蜕变后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70-74
  • 5.4 小结74-76
  • 第6章 结语:无法磨灭的自我76-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素珍;;政治话语下的启蒙——论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耿化敏;;试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4期

3 张永泉;解放区文学的开拓者与超越者——丁玲与解放区文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4 黎辛;丁玲,我的第一个上司[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02期

5 严家炎;;开拓者的艰难跋涉——论丁玲小说的历史贡献[J];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6 石万鹏;何处是归程——重读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张丽;;试论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成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宋金寿;延安整风前后的《轻骑队》墙报[J];新文学史料;2000年03期

9 袁良骏;;新时期丁玲小说研究漫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

10 熊权;;论“革命加恋爱”概念的历史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卫东;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飞;丁玲与延安文艺运动[D];延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86777.html

上一篇:追忆老任二三事  
下一篇:唐代听钟诗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