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唐代听钟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12

  本文关键词:唐代听钟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听钟诗 环境 情感 文化 听觉感知


【摘要】:钟,一种中空的、由外部发力撞击能发声响的器物,既是宫廷娱乐的乐器,也是政治祭祀的仪器,同时还是宗教集众的法器,集礼乐政治与宗教文化于一身,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触及的媒体。正因为其承载着多重文化意义,钟声成为了唐代诗人吟咏兴寄的重要对象,产生了一批以“听钟”为主题的诗歌群集。在本文中,凡是唐代叙写听钟及与听钟相关的宗教活动、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及审美创造的诗歌均归于听钟诗研究的范围。据清人编纂的《全唐诗》(含《外编》)记载,“听钟”诗1206首,涉及的诗人280多人。唐代的听钟诗蔚为壮观离不开唐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同时更离不开唐代诗人曲折多变的人生境遇、丰富多样的审美心理及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唐代听钟诗的创作环境丰富辽阔。几乎涉及了文人日常生活和政治仕途的所有方面:在生活范畴上,听钟诗实现了对诗人游山访水,迁谪行旅、交游酬赠、祭祀献诗、吊谒故友等生活场景及人生旅途的忠实记录;在自然地域上,上至皇权政治的中心京城长安,下至风光迤逦的江南水乡,荒凉落寞的异域边陲,艰难险阻的荆楚巴蜀,荒蛮隔世的黔南山岭等。唐代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被永久地定格在诗人的吟咏和轴卷之中,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唐代社会风俗和自然地理图志。唐代听钟诗的情感表现丰富蕴藉。唐代听钟诗中的情感抒发主要表现为:歌咏盛世、祈神求安、方外之情、离愁别绪、体道自然。因此借由听钟诗中的丰富的情感内容,我们可以触及到唐人敏感多情、豪迈自信的多样的心灵世界。唐代听钟诗的文化内涵多重多样。钟在古代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成为古代文化的精神象征。具体来说,钟的身份和角色主要可以细分为:其一,礼乐载体,承担着政治教化的使命;其二,宗教语言,执行着度化世人的任务;其三,品格象征,代表着儒家最高的人格追求;其四,节庆器具,呈现着民间节日的欢乐气氛。唐代听钟诗的诗境建构以听取胜。唐代诗人注意到诗歌创作中声音所带来的艺术想象和精神感动,充分调动听觉感知,捕捉那充满着文化内蕴与宗教意味的钟声,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或典雅宁静,或高古澄澈,或肃穆庄重的艺术境界,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着禅思梵意、洋溢着音乐情调、融合着视听时空的博大精深的声音风景。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听觉感知的作用之下,唐代听钟诗的诗境建构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声起禅悦,音响时空,视听融合。
【关键词】:唐代听钟诗 环境 情感 文化 听觉感知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1
  • 第2章 唐代听钟诗的创作环境11-24
  • 2.1 旅行游历11-15
  • 2.2 朝宴祭祀15-21
  • 2.3 友朋交往21-24
  • 第3章 唐代听钟诗的情感表现24-43
  • 3.1 歌咏盛世24-28
  • 3.2 祈神求安28-32
  • 3.3 方外之情32-37
  • 3.4 羁旅离愁37-43
  • 第4章 唐代听钟诗的文化内涵43-56
  • 4.1 礼乐载体43-45
  • 4.2 宗教媒介45-50
  • 4.3 品格象征50-52
  • 4.4 节庆语言52-56
  • 第5章 听觉感知下的诗境建构56-71
  • 5.1 声起禅悦56-60
  • 5.2 音响时空60-65
  • 5.3 视听融合65-71
  • 第6章 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74
  • 致谢74-75
  • 附录A 唐代听钟诗句分类辑录75-8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6-8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盼盼;;从全唐诗看唐代的乐舞经济[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于桐;;浅议鞍山宗教旅游的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王栋梁;;唐代文人寄居寺院习尚补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建伟;;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北方经济;2010年24期

5 吕书宝;论渤海国的对外文化交流[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6 吴毅;试论“贞观之治”的特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木新;;晚唐苦吟现象成因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林浩;;唐国宁寺纪年双塔浅释[J];东方博物;2007年02期

9 朱悦梅,李并成;《沙州都督府图经》纂修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J];敦煌研究;2003年05期

10 赵晓芳;陆庆夫;;试论唐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J];敦煌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智伟;刘星;;从独特的寺观园林谈起——探讨中日寺观园林植物造景的普遍性及独特性[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下册)[C];2008年

2 王鸿雁;;清漪园宗教建筑初探[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3 孙泓;;中世纪伊斯兰教东传与东亚各国穆斯林社会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4 林生海;;敦煌本秋胡故事再探[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于方觉;;旨趣与规则——关于唐代茶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A];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2009年

6 张雅敏;黄珊珊;章凌志;潘宁宁;南金琼;;“会三归一”宗教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温州市洞头县中普陀地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孙盈政;唐代后期的尚书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成福;唐宋农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秀尊;菊花寂寞晚仍开[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瑞蕾;唐代长安佛寺与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艳;方干与佛教[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珠静;杜牧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金宏;唐宋与新罗和高丽僧诗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宋晓瑛;韦庄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庄晓燕;佛教对晚唐诗人许浑、杜荀鹤及其诗歌的影响[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7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887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