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1:32

  本文关键词: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兴寄托 文学批评 常州词派 美学意义


【摘要】: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上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后世贡献最深的文学流派。其核心理论“比兴”“寄托”理论更是由历史积淀而成,顺应时代而生。无论是张惠言创派所标举的“比兴”理论,还是周济“寄托”理论对其更深层次的发展与构建,以及后人对该理论的继承与运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通过研究“比兴”“寄托”理论了解中国古代的审美趋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溯现代审美的根源,还能找到我们心灵深处对文学作品最真实的审美体验。本文梳理了“比兴”在文坛的发展与衍变,并从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文化溯源与产生背景、理论要义及实践运用中阐述“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比兴寄托 文学批评 常州词派 美学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第一章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溯源及产生背景11-21
  • 第一节 理论溯源11-18
  • 一、对《毛诗序》中“比兴”的继承11-12
  • 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比兴”12-13
  • 三、儒家“比德”说对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影响13-14
  • 四、唐代文人的词学理论对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影响14-17
  • 五、北宋词学理论17-18
  • 第二节 产生背景18-21
  • 一、文化背景19-20
  • 二、时代背景20-21
  • 第二章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要义及文学实践21-38
  • 第一节 理论要义21-29
  • 一、张惠言之“比兴”说21-23
  • 二、周济的“寄托”理论23-26
  • 三、中晚期常州词人对“比兴”“寄托”理论的延续与发展26-29
  • 第二节 “比兴”“寄托”理论与前人理论的比较研究29-32
  • 一、“比兴”“寄托”理论与孔子“比德说”的比较研究29
  • 二、“比兴”“寄托”理论与唐诗“兴寄说”的比较研究29-32
  • 第三节“比兴”“寄托”理论在文学实践中的运用32-38
  • 一、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在文学中的实践32-33
  • 二、周济词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践33-36
  • 三、况周颐词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践36-38
  • 第三章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价值及其局限性38-43
  • 第一节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理论的美学研究价值38-41
  • 一、创作论方面38-39
  • 二、文体论方面39
  • 三、鉴赏论方面39-40
  • 四、政治教化方面40-41
  • 第二节 历史的局限性41-43
  • 结语43-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钱成;;论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的来源、地位与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王念选;;漫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韬光养晦术[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师雅惠;;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5 闫霞;;明代诗学转向的文化成因[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6 查洪德;重自我法自然:刘将孙张扬个性的文学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程小平;;严羽诗学之“气象”与“兴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程小平;;试析禅宗语境中的严羽诗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崔德全;;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张鹏飞;;论新时期文艺学理论体系演化的审美佳境[J];长城;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侯兴;;略谈《读随园诗话札记》[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2 杨贵环;;唐宋派对柳宗元文的评点——以唐顺之、茅坤等评点为中心[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3 陈国球;;从“后设诗歌”的角度看司空图《诗品》[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六辑)[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林姗;宋代屈原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玖青;杨万里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天e,

本文编号:905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05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7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