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刘”与“三孔”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宋“二刘”与“三孔”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刘”诗歌 “三孔”诗歌 学术思想 家族文化
【摘要】:所谓“诗书传家久”,家族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制度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家族在宋代数量可观,并贯穿宋初至宋末,其中,北宋中期的“墨庄”刘氏家族因刘敞、刘e=两兄弟的突出贡献,使“墨庄”刘氏在北宋文学家族中显得很为突出。刘敞、刘e=两兄弟是北宋中期非常有名的学者,兄弟俩才学出众,不分伯仲,被称为“二刘”。在北宋诗坛,与二刘兄弟,临川王氏家族并立的还有江西的“临江三孔”兄弟孔文仲(1038-1088)、孔武仲(1041-1097)、孔平仲(1044-1103),是孔子四十七世孙。他们主要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元yP、绍圣时期,三人进士及第后相继入仕,成为一时美谈。在北宋风云变换的朝政中,三孔兄弟以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畅快直言的忠贞气节,在元yP党争的政治漩涡中沉浮。他们更以厚实深刻的文字抒发胸臆,“指点江山”,继而纵身文坛,享誉一时。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二刘”、“三孔”兄弟本人,考证“二刘”以及“三孔”的家族渊源。第二部分,阐述“二刘”兄弟与“三孔”兄弟的交往与唱和,叙述他们在北宋文坛与其他文人的交游情况,从中发掘与之相交甚密的共同文人好友。第三部分,着重比较刘氏兄弟与孔氏家族的诗歌创作风格。二者在诗歌的题材上面有所异同,且因学术思想的不同导致诗歌创作风格的特点也有所异同。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创作的核心观点是借助“二刘”兄弟与“三孔”兄弟作对比,来发掘北宋江西家族在诗歌创作上以学术思想入诗的风格特点,这也是北宋诗风与唐朝诗风的最大不同之处。
【关键词】:“二刘”诗歌 “三孔”诗歌 学术思想 家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言7-11
- 第一章 “二刘”与“三孔”11-20
- 第一节 “二刘”及其家族11-16
- 第二节 “三孔”及其家族16-18
- 第三节 同乡考辨18-20
- 第二章 二刘、三孔与江西文人的交往20-33
- 第一节 “二刘”与“三孔”的家族唱和20-21
- 第二节 二刘、三孔与江西其他家族交往21-26
- 一、与曾巩家族交往21-22
- 二、与王安石家族交往22-25
- 三、与黄庭坚家族交往25-26
- 第三节 共同的交际圈26-33
- 第三章 诗歌创作之比较33-51
- 第一节 创作题材比较33-40
- 一、咏物抒怀类33-36
- 二、咏史类36-38
- 三、酬唱赠答类38-40
- 第二节 学术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比较40-44
- 一、经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40-42
- 二、史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42-44
- 第三节 诗歌风格的比较44-51
- 结语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9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李金莲;中国古典美学“境”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洁莹;蒋智由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亮亮;托马斯·格雷《挽歌》中的意境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甘渭;王廷陈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陈培文;论美国汉学界的韩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晓丽;论李商隐七言律诗的修辞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8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0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