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仿作中的复仇作品研究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仿作中的复仇作品研究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问世,如同一声炸雷惊醒了清朝沉寂的文坛,随后一系列仿作应运而生,其中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价值较高的有《夜谭随录》《夜雨秋灯录》《萤窗异草》《谐铎》等。这些仿作在继承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机杼。尤其是其中的复仇作品,不仅继承了原著谈狐说鬼的传统和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而且情节离奇、内涵丰富。复仇与爱情一样,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复仇行为在远古社会即已存在。后期孔子、司马迁等人均为复仇正名,加大了合理复仇的正义性。复仇故事则从口头文学转向书面文学,大量的复仇作品得以问世与读者见面。复仇作品经历了从上古神话至先秦两汉再到明清的一系列转变,由男性侠义复仇为主,转为柔弱女性以智复仇:由为国家为他人复仇为主,转变为为自身为贞洁复仇。因此形成了《聊斋志异》仿作的复仇作品风貌:以女性、动物、精怪复仇居多,以为义、为情、为己复仇为主。复仇主体从侠客、贵族等人群中走出来,走向现实社会,多以贫民的身份完成复仇。女性复仇也不再是以死明志的贞节烈妇,而是转化为智勇双全的平民女子,她们将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更加关注自身生命安全。这也是《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新颖之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聊斋志异》仿作的概况,重点介绍仿作的界定、成书背景以及其中的复仇作品概况;三四章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对《聊斋志异》仿作中的复仇作品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第三章主要研究复仇主体的类别,分为人类复仇、动物复仇、鬼神复仇、精怪复仇四类,阐述了这些复仇主体崛起的原因,重点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第四章是《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过程及分析,包括复仇目的、方式和结局;第五章研究《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艺术特色,从人物刻画和叙事手法两方面入手;第六章为《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价值,分别从社会文化价值与人文关怀价值两方面论述,揭示作品寓教于乐和劝善惩恶的社会功用以及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怀。《聊斋志异》仿作中的复仇作品数量丰富,内涵深刻,本文试图通过对仿作中复仇主体、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复仇结局的分析,对仿作中入木三分的复仇人物刻画和新颖独特的复仇事件叙述的分析,挖掘仿作中复仇作品的新颖之处,挖掘其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 仿作 复仇 作品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
- 1.2 研究的现状13-14
-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4-16
- 第二章 《聊斋志异》仿作概述16-25
- 2.1 《聊斋志异》仿作的界定16-20
- 2.2 《聊斋志异》仿作的成书背景20-22
- 2.3 《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概况22-25
- 第三章 《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主体归类及分析25-42
- 3.1 人类复仇25-32
- 3.1.1 意志坚定的男性复仇26-28
- 3.1.2 意识觉醒的女性复仇28-32
- 3.2 动物复仇32-36
- 3.2.1 知恩图报的义犬复仇32-34
- 3.2.2 有情有义的猛虎复仇34-35
- 3.2.3 睚眦必报的狸猫复仇35-36
- 3.3 鬼神复仇36-39
- 3.3.1 生死转换的鬼魂复仇36-38
- 3.3.2 伸张正义的神灵复仇38-39
- 3.4 精怪复仇39-42
- 第四章 《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复仇过程及分析42-54
- 4.1 复仇主体的目的42-45
- 4.1.1 讨回公道42-43
- 4.1.2 为情雪怨43-44
- 4.1.3 为义复仇44-45
- 4.2 复仇主体的方式45-50
- 4.2.1 以暴制暴46
- 4.2.2 隐忍伺机46-47
- 4.2.3 投胎转世47-48
- 4.2.4 亡魂显灵48-50
- 4.3 复仇事件的结局50-54
- 4.3.1 玉石俱焚50
- 4.3.2 保全自身50-51
- 4.3.3 消解仇恨51-52
- 4.3.4 罪有应得52-54
- 第五章 《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艺术特色54-59
- 5.1 入木三分的复仇人物刻画54-56
- 5.1.1 侧面描写凸显人物品质54-55
- 5.1.2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55
- 5.1.3 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内心55-56
- 5.2 新颖独特的复仇事件叙述56-59
- 5.2.1 曲折离奇的复仇情节56-57
- 5.2.2 亦真亦幻的复仇情节57
- 5.2.3 叙议结合的精妙笔致57-59
- 第六章 《聊斋志异》仿作中复仇作品的价值59-62
- 6.1 体现社会文化价值59-60
- 6.1.1 揭露黑暗、批判社会59-60
- 6.1.2 寓教于乐、劝善惩恶60
- 6.2 体现人文关怀价值60-62
- 6.2.1 以死殉节走向生命至上60-61
- 6.2.2 杀人泄愤转为惩戒隐忍61-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庆元,陈光迪;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鲍拉·贝利瓦诺娃,叶明珍;《聊斋志异选》保加利亚文译本目录及前言——保加利亚文《聊斋志异选》书名《龙》[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3 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王丽华;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年03期
6 吴仕钊;浅论《聊斋志异》的用典[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7 何颖,孔令升;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田劲松;论《聊斋志异》的婚姻范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宋欣;《日本灵异记》与《聊斋志异》中的人狐之恋[J];日语知识;2002年04期
10 李真瑜;《聊斋志异》所写中国古代杂技琐谈[J];蒲松龄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8 程章灿;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莉;《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石李锋;《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昶;《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欧丽婷;《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芸;《聊斋志异》评点中的民俗内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宁宁;《聊斋志异》“兄弟分家”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3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1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