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上古辞赋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出土上古辞赋文学研究
【摘要】:在中国学术史上,采用新材料使学术得以更新和发展,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上古辞赋文献多有出土,为重新认识和审视先秦两汉文学现象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对上古辞赋文本进行一次文学角度的全面发掘,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将有助于理清赋体文学之演进轨迹与承传关系,为充实上古文学史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视角,并由此推动上古辞赋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上博楚简“五辞赋”,同属于战国时期楚地文学之系,在“兮”字的运用、散文化句式、音乐上的地方性、词汇的地方色彩方面,展现出早期楚辞的基本面貌,并为考察楚辞的草木意象提供了新材料。银雀山汉简《唐勒赋》,大体上解决了历史上有关宋玉辞赋真伪问题的争辩,并进一步证明了汉代散体大赋确由战国时期尚未定型的散赋发展而来,不断完善直至确立为规范的体式。阜阳汉简《楚辞》中《离骚》、《涉江》竹简写本的出土,为考证楚辞的时代、作者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新依据,为楚辞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尹湾汉简《神乌赋》是典型的寓言类俗赋,既影射社会现实,又隐喻社会矛盾,并蕴含着重视孝义的教化内容,体现出西汉时期俗赋的发展状态,有利于认识和分析汉代社会的道德思想。北大汉简《反淫》,具有与《七发》相同的“七体”特征,为研究七体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也证明枚乘写作七体并非孤立的现象。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道原》以“赋”的手法写“道”,已经具备较为明晰的赋体特征,在与荀赋的比较中,更有利于发现赋体文学从产生初期到不断成熟的演变轨迹。出土上古辞赋作品和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宝库。本论文拟立足于前人研究基础,对上古辞赋文献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重新梳理赋文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加强文学史研究领域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上古辞赋 先秦两汉 文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9
- 1.辞赋之体11-12
- 2.“出土上古辞赋”的概念界定与时期划分12-13
- 3.研究现状13-14
- 4.研究价值14-19
- 第一章 上博楚简“五辞赋”19-35
- 1.1 上博楚简五辞赋文本19-25
- 1.1.1 上博简(七)《凡物流行》19-21
- 1.1.2 上博简(八)《李颂》21-22
- 1.1.3 上博简(八)《兰赋》22-24
- 1.1.4 上博简(八)《有皇将起》24
- 1.1.5 上博简(八)《瀈澟》24-25
- 1.2 上博简辞赋与屈骚之比较研究25-30
- 1.2.1 上博简(七)《凡物流行》与《楚辞·天问》26-28
- 1.2.2 上博简(八)《李颂》、《兰赋》与《楚辞·橘颂》的植物意象谱系28-30
- 1.3 上博简辞赋的形式特色30-35
- 1.3.1 语气词“兮”字运用31
- 1.3.2 句式呈现散文化倾向31
- 1.3.3 音乐性强31-32
- 1.3.4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32
- 1.3.5 咏物言志32-35
- 第二章 银雀山汉简《唐勒赋》35-45
- 2.1 定名与作者归属35-37
- 2.2 《唐勒赋》与宋玉赋公案37-40
- 2.2.1 宋玉赋公案的历史由来37-38
- 2.2.2 《唐勒赋》助宋玉赋公案之澄清38-40
- 2.3 《唐勒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貌40-45
- 2.3.1 《唐勒赋》与《淮南子·览冥训》40-42
- 2.3.2 《唐勒赋》的艺术风貌42-45
- 第三章 阜阳汉简《楚辞》45-53
- 3.1 阜阳汉简《楚辞》的出土情况46
- 3.2 阜阳汉简《楚辞》的文献价值46-48
- 3.3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48-53
- 3.3.1 考证屈原的生辰问题48-49
- 3.3.2 佐证《楚辞》某些作品的年代问题49-50
- 3.3.3 充分体现屈原作品中的意象50
- 3.3.4 揭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50-53
- 第四章 尹湾汉简《神乌赋》53-65
- 4.1 《神乌赋》的研究现状及文学史意义53-56
- 4.1.1 《神乌赋》研究综述53-55
- 4.1.2 《神乌赋》的文学史意义55-56
- 4.2 《神乌赋》的俗赋特征56-61
- 4.2.1 思想内涵56-57
- 4.2.2 雅俗相宜的语言风格57-58
- 4.2.3 浓厚的叙事意味58-59
- 4.2.4 禽鸟寓言性质59-61
- 4.3 《神乌赋》的文化内涵61-65
- 4.3.1“乌”意象承载的孝道观61-62
- 4.3.2“仁义”之乌含蕴的道德理想62-65
- 第五章 北大汉简《反淫》65-73
- 5.1 北大汉简《反淫》的文学史地位65-69
- 5.1.1 揭示“七体”发展的线索65-68
- 5.1.2 集中体现“七体”的特征68-69
- 5.2 北大汉简《反淫》与枚乘《七发》69-73
- 5.2.1 《反淫》与《七发》的关系69-70
- 5.2.2 《反淫》与《七发》的比较70-73
- 第六章 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道原》73-85
- 6.1 《道原》的赋体特征73-77
- 6.1.1 从词义辨析的角度看“赋”的文体特征73-75
- 6.1.2 赋体特征在《道原》上的表现75-77
- 6.2 由《道原》论及荀卿之赋77-80
- 6.2.1 赋之形式——更加自由,散体化趋势明显77-78
- 6.2.2 赋之手法——铺陈更加精熟,,劝谏更加浓厚78-79
- 6.2.3 赋之结构——得益于隐语,问答体结构渐次形成79-80
- 6.3 从《道原》看汉赋体对汉文之影响80-85
- 6.3.1 取材广泛、多用铺叙,以造恢宏之势81-82
- 6.3.2 锻炼字句、巧用修辞,以成美丽之文82-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1
- 致谢91-93
- 附录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文学;先秦两汉文学中的翼翼之美[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2 李炳海;疾病状态中的贵族形象——先秦两汉文学的一个透视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肖小云;张长明;;文化大视野中的缜密探寻——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诚;熊良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08年01期
5 高薇;王辉斌;;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汤君;汪燕岗;房锐;;“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孙娟;;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现代价值[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8 ;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室立成[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3期
9 郑君华;;首次先秦两汉文学座谈会在长春举行[J];文学遗产;1985年04期
10 ;先秦两汉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2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训佐;跨越文学的文化沉思[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树红霞;细说经典的“身世”[N];福建日报;2014年
3 庄建;学风依旧 传统依然[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丽;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晓彤;出土上古辞赋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李慧;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绍萍;论《焦氏易林》与先秦两汉文学的融会贯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金侠;董治安先秦两汉文献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7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