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用

发布时间:2018-01-11 15:13

  本文关键词: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用 出处:《长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荆州市 美丽乡村 十大模式 评价体系


【摘要】:“美丽乡村”的定义自被提及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缓解乡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实现美丽中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开展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乡村活动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各省市也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中去,湖北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省份,截止到2016年11月,已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0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黄冈市29个,孝感市位列第二有21个,荆州市有18个,荆州市美丽乡村的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理论研究滞后、生态环境破坏、景观异质性缺乏等问题,荆州市美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1)本研究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归纳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比较研究了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在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异同点。总结了不同类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点和方法,为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给予理论和经验上的指导。(2)采用典型随机取样的原则,选择荆州市现有已建并具有明显特点优势的10个乡村为样点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荆州市乡村发展类型主要为生态旅游型、文化建设型、产业创新型、环境整治型、移民定居型五种类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在指导不同类型美丽乡村建设上的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专家的咨询,确定了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居住、社会、产业、生态和文化5方面建设内容,设立重要评价指标16项,构建了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3)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10个样点在居住建筑、基础设施、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对各个样点调查所得的照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重点评价了各样点在居住建筑、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五个方面建设现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各样点间的异同点,应用评价模型对样点调查的数据进行评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等级评定。(4)分析结果认定曲尺河、黄林桥村、双马村、卸甲坪村为第一等级;桃花村、李埠村为第二等级美丽乡村;梅槐村、天鹅村、刘家场村、花章村为第三等级美丽乡村。从十个样点美丽乡村的单体评价等级的标准来分析调查样点的整体得分,发现各个等级的美丽乡村数量为:一级美丽乡村4个,二级美丽乡村2个,三级美丽乡村4个。评分不合格的美丽乡村占据本研究样点总数的40%,总结得出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整体呈不均衡的状态。(5)结合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的评价分析结果,针对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产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提出4条建议: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避免乡村景观同质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构建乡村植被体系,形成稳定生态结构;构建传承乡村特色文化,提高乡村文化保护意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和国家发布制定的相关消息和政策,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研究和文献对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于首次以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理论指导;构建了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弥补了荆州市美丽乡村对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分类指导的空白。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 beautiful countryside "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since it was mentioned . The construction of " beautiful countryside "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llevi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 three peasants " . ( 3 ) Ten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in five aspect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 infrastructure , economic industry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istory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 ( 5 )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 Jingzhou city ,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four aspects of social , industrial ,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Jingzhou city .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美贞;蓝文权;;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2 张平;刘毅;刘煜;姜华帅;;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刍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5期

3 郭蔚霞;;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中村民自治的障碍及其消解——以龙岩市上杭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6期

4 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黄克亮;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2013年03期

6 刘凤梅;;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农民现代主体意识的培育[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6期

7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薛亨微;;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10 葛彩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杭州山区农村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永惠;李氏权;;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讨——以永兴县为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张雪莲;;从美丽乡村建设看传统人居哲学的现实意义[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花蕾;“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佳;枝江市百里洲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加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4 许增谋;广东增城霞迳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5 赵砚飞;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乃菲沙·尼加提;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空间布局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7 连鹏;卢氏县美丽乡村水利体系投资渠道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雷泉明;三明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李莉;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何国华;推进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10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410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