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地区的种靛、染蓝、夹缬生产生活习俗
本文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跨学科 创新思维 设计教学 出处:《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浙南地区的靛蓝种植传统南承闽越,产品北销苏杭,从唐宋时期一直兴盛到近代温州开埠。染蓝是浙南地区的生活习俗,已经从一般的物质生活属性提升到礼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层面,尤其在畲族文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温州染坊专门以夹缬方式印染被套,形成独特的印染工艺和精明的经营方式,从而使唐代流行的夹缬工艺在温州得到唯一的传承。
[Abstract]:The indigo planting tradition in the south of Zhejiang province inherited from Fujian and Vietnam, and its products were sold to Suzhou and Hangzhou in the north.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o the opening of Wenzhou in modern times, blue dyeing was the living custom in southern Zhejiang. It has been promoted from general material life to the level of ritual and religious life, especially in the she nationality culture. Wenzhou dyeing Square specially prints and dyed the quilts in the form of clamping valerian. The unique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and the shrewd way of management were formed, so that the popular Jiavalian technolog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only inherited in Wenzhou.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温州大学;
【基金】:浙江省2014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红花染应用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吴海燕、姜图图等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分类号】:K8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琴;;五年的蓝夹缬田野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2 李震;;浙江夹缬的历史渊源与审美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钟声;;夹缬之美[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8期
4 陈兴昌;;浙南夹缬的现代回顾与研究——评《中华锦绣——浙南夹缬》[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9期
5 陈丽萍;张琴;;风中的蓝夹缬[J];中华手工;2011年10期
6 李洋;;浙南夹缬的品牌开发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2期
7 忆如风;;夹缬,一个不再美丽的讲述[J];大视野;2007年10期
8 ;失传千年的夹缬[J];厦门航空;2007年10期
9 杨思好;萧云集;;古韵悠悠话夹缬[J];浙江画报;2007年12期
10 梅芹;;一次成功的田野调查——评《中国蓝夹缬》[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秀慧;夹缬再次申报“国遗”[N];温州日报;2006年
2 张琴;蓝夹缬之恋[N];温州日报;2006年
3 宋兆麟;蓝夹缬“申遗”中的学术和道义缺失[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黄之宏;夹缬艺人试水产业化传承[N];温州日报;2009年
5 陈兴昌;拯救流淌千年的锦绣余韵[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见习记者 杨世朋;蓝夹缬博物馆有两个国内首创[N];温州日报;2010年
7 丁东亚;盛唐及其后的色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陈后强;苍南夹缬印染工艺的前世今生[N];中国包装报;2011年
9 张琴;木版印花的遗存——蓝夹缬[N];中国文物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婷 实习生 池勤艳;夹缬:印染“活化石”[N];浙江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峰;夹缬手工艺的数字化模拟与保护[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丁阳;论浙南夹缬的现状与传承发展[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朱蕾;夹缬图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1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52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