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意象思维在现代景观平面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13:07

  本文选题:意象思维 切入点:景观 出处:《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意象思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由中国哲学思想衍生而来,这种中国人传统的创意思维表达具有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和自然观。研究意象思维在现代景观平面规划中的应用,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全新的创新性尝试。在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大部分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抄袭西方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往往忽视了结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 本文首先从意象与意境、自然意象、创意思维和联想思维分析与现代景观平面规划之间存在的联系。其次论述景观平面规划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意象思维在现代景观平面规划中的应用方法和意义。总之,在中国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平面规划的设计灵感和源泉应该是传统意象思维方式的表现传达,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为根基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悠久的、创意的、现代的表达方式。意象思维的方法在现代景观平面规划中的应用,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更加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Abstract]:Image thinking is a uniqu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derived from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eative thinking has its own unique outlook on life and natur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thinking i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new and innovative attempt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hina.In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ost of them imitate the wester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ut often neglect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natural image, creative thinking and associative thinking and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esthetics.Finally, th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image thinking i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re analyzed.In short, in China's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plane planning should be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image thinking mode, and it is a unique, long and creative one formed by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A modern expression.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thinking method in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makes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more national, regional and cultural.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旭升;;城市意象与诗意栖居[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5期

2 卢春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观[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边春霖;;思考城市设计的天际线[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李悦;;老字号品牌对城市意象影响力研究综述[J];前沿;2010年23期

5 胡丽琴;;杂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6 孙盛涛;;从梦到醒:三个小说文本中的城市意象解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蒋坤富;张述林;张帆;唐为亮;;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定位研究——以云阳县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钟华;;论中西建筑环境的心理认同与渗透[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孙倩;李兵营;;城市滨水岸线景观规划浅析——以龙口市滨海景观休闲带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安丹;徐科峰;王华梅;;对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于晓南;;我国古代观叶植物文化探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单超群;刘松茯;;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同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扈万泰;王力国;;1949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演变——兼谈城市意象转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俊超;;浅谈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虹;王树声;;从遗产保护到城市文化环境营造——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佩娟;周晗;彭焱;;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天;姜黎黎;谢爱华;;城市设计中“边界”的表现形式与构建方法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李乾;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D];郑州大学;2010年

9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孔源;高等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6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26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