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劳动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曾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艺术种类。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木版年画;而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精神信仰是对木版年画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的解读;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更展现了年画艺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追求,滑县木版年画亦是如此。滑县地处中原腹地,在较为稳定的社会格局中,滑县木版年画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精神世界的载体。本文在详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以探讨滑县木版年画在当地民俗生活的大环境之中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创新点及方法、文献综述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正文部分,是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又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滑县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加以考察分析,展现滑县木版年画的概貌;第二章归纳出滑县木版年画四个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即作品设色的雅、画面构图的满、人物造型的拙、线条运用的活,并对其审美情趣加以分析阐述。运用对比分析法,与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进行横向的比较,凸显出滑县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特征;第三章从传统民俗生活的角度出发,将滑县木版年画放置于整个豫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大环境之中。探讨其与滑县当地传统民俗生活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种类之间的关联;第四章采用个案分析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选取祖宗轴、神像画、新年画三类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年画作品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试图发掘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第五章对滑县木版年画在当代社会状况下的现状进行剖析与思考,从生存现状、面临困境等方面切入,分析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考,重点是展现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做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8.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目标及内容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0.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滑县木版年画概述
1.1 滑县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
1.1.1 滑县木版年画独特的地理位置
1.1.2 滑县木版年画产生的物质基础
1.1.3 滑县木版年画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1.2 滑县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巡礼
1.2.1 肇始于明末清初
1.2.2 兴盛于清中晚期
1.2.3 延续至民国及新中国成立
1.2.4 至今余韵尚存
1.3 滑县木版年画的工艺及传承现状调查
1.3.1 制作材料与工具
1.3.2 制作工艺流程
1.3.3 题材分类
1.3.4 生存现状
1.3.5 代表性传承人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滑县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分析
2.1 滑县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特征
2.1.1 作品设色的雅
2.1.2 画面构图的满
2.1.3 人物造型的拙
2.1.4 线条运用的活
2.2 滑县木版年画的审美趣味
2.2.1 画面结构的秩序之美
2.2.2 字画交融的互动之美
2.2.3 动静互补的韵律之美
2.3 滑县木版年画与其他地区木版年画艺术特点的比较
2.3.1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巧"与滑县木版年画的"拙"
2.3.2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的"柔"与滑县木版年画的"刚"
2.3.3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精"与滑县木版年画的"粗"
2.3.4 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与滑县木版年画的"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县木版年画与滑县传统民俗生活的关联
3.1 豫北"戏曲故事"的民俗历史画卷
3.1.1 豫北地区的传统戏曲一瞥——大弦戏、大平调、二夹弦等
3.1.2 戏文扇面年画——历史人物偶像崇拜的产物
3.1.3 传统文化的多棱镜——视听艺术的互换
3.2 民俗信仰的教科书
3.2.1 滑县木版年画存在的环境氛围及民间信仰习俗
3.2.2 滑县木版年画中的年节祭祀仪式举例
3.2.3 "神"的人格化与"人"的神格化
3.2.4 民间"随机教育"的模式
3.3 滑县木版年画中的民俗禁忌
3.3.1 年画内容的禁忌
3.3.2 年画张贴的禁忌
3.3.3 年画中性别的禁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县木版年画的深层文化内涵——以"祖宗轴""神像画""新年画"为例
4.1 "祖宗轴"中的生命延续和家族兴盛
4.1.1 宗族谱系中的"差序格局"
4.1.2 家族聚集地的"排他性"
4.1.3 家庭生活中女性的角色及地位标志
4.2 救赎与神圣并存的"神像画"
4.2.1 全神像——永远齐聚的"神"和无限诉求的"人"
4.2.2 门神——"除旧迎新"与"趋吉辟邪"心理依托
4.2.3 财神——对美好生活祈盼的精神寄托
4.3 劳动与进步的赞歌——解放后"新年画"点滴
4.3.1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氛围及对传统木版年画的影响
4.3.2 从政府倡导到民众的自觉——"新年画"的时代烙印
4.3.3 积极向上社会风气的形成及其产生的艺术功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遗"视阈下的滑县木版年画及其他
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生存"现状
5.1.1 中国"年味儿"的消失与年画的尴尬
5.1.2 从民间的"土产"到博物馆的"特藏"——何为"大众"?何为"小众"?
5.2 从"遗产"到"资源"转换的困境与思考
5.2.1 现代技术的冲击: "现实"与"虚拟"并存的审美困惑
5.2.2 作为"遗产"的精神指向与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
5.2.3 生活向前,非遗向后,我们何去何从?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滑县木版年画张贴位置及其功能一览表
附录2: 滑县木版年画题材分类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毅;传统三峡木版年画的衰落与蜕变[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3期
2 许宪生;试论闽南木版年画的文化性特征[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日本友人无偿捐赠珍藏中国木版年画作品及资料[J];中国民族;2004年08期
4 向云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与经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冯敏;浅析中国木版年画的文化史渊源[J];艺术教育;2005年05期
6 冯敏;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1期
8 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的原因与保护对策[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1期
9 吕焰;;浅谈在中国民间传统木版年画中的传承人问题[J];艺术评论;2007年10期
10 陈彬;;木版年画的图式——从木版年画的兴起发展及其图式的繁衍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都晨;木版年画发展中的博弈与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静文;木版年画存在状况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2 潘莹莹;李新张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及变迁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梅雪霞;论老河口陈氏木版年画的“过渡风格”[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4 杜文静;山西新绛木版年画的民俗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虹;试论新绛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D];山西大学;2012年
6 华秋紫;滑县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7 郭艳;山西平阳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王俊俊;中国门神木版年画网站交互性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9 隋慧笛;信息图形设计在中国门神木版年画网站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10 原野;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1750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5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