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耐铅微生物与景观植物协同修复铅污染土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8:0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铅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目前,采用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其代谢产物可以改变根系土壤铅的土壤生物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本文采用本地景观盆栽植物与本地常见微生物联合修复铅污染土壤,为重金属修复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与积累。本文从污泥中筛选分离出两株耐性菌株J1和J2,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并分析菌株吸附特性及对其吸附机理研究。从景观植物中选育出袖珍椰子与凤尾蕨两种优势植物,对两种植物进行耐性生理研究及铅积累特性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微生物对铅胁迫下植物铅积累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微生物对植物修复土壤铅的生理生化的影响,旨在探明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的效果和揭示其强化机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剩余污泥中筛选出对Pb~(2+)具有高耐受性的J1菌株,J1菌株在铅浓度为200mg/L时吸附率达到81.25%,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单菌落呈红色,菌落呈粘稠状特征,具有鞭毛、无荚膜,无芽胞具。J1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是:葡萄糖发酵实验、乳糖发酵实验、蔗糖发酵实验、乙酰甲基甲醇(V.P)实验、明胶液化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七叶灵水解实验为阳性;甲基红(M.R)、纤维素分解实验、乙醇氧化实验、淀粉水解试验、尿素水解实验为阴性。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J1菌株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escens)。2、从剩余污泥中筛选出对Pb~(2+)具有高耐受性的J2菌株,J2菌株在铅浓度为200mg/L时吸附率达到73.48%,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单菌落呈黄色,菌落呈呈圆形隆起,不透明,边缘整齐,有粘性,极生鞭毛。J1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是:蔗糖发酵实验、甲基红(M.R)、乙酰甲基甲醇(V.P)实验、明胶液化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淀粉水解试验、七叶灵水解实验为阳性;葡萄糖发酵实验、乳糖发酵实验、、纤维素分解实验、乙醇氧化实验、尿素水解实验为阴性。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J1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pavanii)。3、测定两株菌株的生长曲线,J1菌株在0~24h是其生长调整期、24~36h是其生长对数期、36~56h是其生长稳定期、56h之后其进入衰亡期,在36h其生长最旺盛,72h之后,对铅吸附效果最好,达到89.6%;J2菌株,在0~5h是其生长调整期、5~36h是其生长对数期、36~60h是其生长稳定期、60h之后其进入衰亡期,在56h其生长最旺盛,96h之后,对铅吸附效果最好,达到76%。4、通过对J1菌株、J2菌株吸附Pb~(2+)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株吸附Pb~(2+)的最佳条件为:pH分别为7.0和9.0;温度为30℃和25℃;接种量均为5ml;震荡培养优于静置培养,培养基无机盐种类均为NaCl;培养基种类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通过扫描电镜结果及结合生长曲线分析,J1菌株吸附机理为表面吸附,J2菌株吸附机理为表面吸附与胞内富集两种形式。5、从供试景观植物中选育出袖珍椰子与凤尾蕨两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袖珍椰子在培养60d后,土壤Pb~(2+)浓度为1500mg/L、2000mg/L时富集系数分别达到3.283和3.273;凤尾蕨在培养30d~90d,土壤Pb~(2+)浓度为200~400mg/L时富集系数在4.511~10.819之间。两种植物富集系数均远大于1,因此具有良好的超富集效果。6、在铅胁迫下,沙雷氏菌和寡养单胞菌能有效提高植物吸附Pb~(2+)的能力和修复效率,其主要原因为:1.土壤接入菌株后提高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进而缓解了Pb胁迫的毒害作用,增强了植物对Pb的耐受性。2.土壤接入菌株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根系土壤酶酶活。3.接菌后,促进植物根系土壤中生物多样性,使得生物有效性Pb的含量增加。
【图文】:

初始铅,生长状况,吸附率,优势菌株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耐性菌株的。如下图所示。选出优势菌株 5 号和 6 号菌,分别重新命在铅浓度为 200mg/L 时吸附率达到 81.25%,J2 菌株吸附率达到 73.48%

菌落形态,铅吸附,初始铅,状况


-18-图 2.2 不同初始铅浓度下分离菌株铅吸附率状况形态特征 菌落形态特征如下表下图所示。表 2.7 J1 与 J2 菌株形态特征菌株 菌株形态特征 菌落形态特征J1 菌株 红色,具有鞭毛、无荚膜,,无芽胞 具有粘稠状特征J2 菌株 黄色、圆形、隆起、极生鞭毛 边缘整齐、有粘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污染土壤违法的诉讼案警示天下[J];腐植酸;2019年03期

2 马安明;刘海宁;;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8年08期

3 武瑞平;薛金辉;王中慧;任宏瑞;;腐殖酸对铅污染土壤中油菜生长的影响[J];山东化工;2016年23期

4 陈盛余;赵丹丹;左卫元;史兵方;;狗牙根、野古草对萘和蒽污染土壤的修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5 胡丽萍;周国兴;金丽华;刘光敏;王一茜;何洪巨;;复合改良剂对铅污染土壤中小白菜品质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年01期

6 潘露露;李天然;蒲维肖;陈文清;;磷酸盐对铅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机理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年03期

7 曾祖刚;;重庆市污染土壤现状及修复对策研究[J];低碳世界;2017年12期

8 赵慧坤;;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波修复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17年10期

9 王小晶;陈怡;唐静;张晓玲;王菲;王正银;;钾肥对铅污染土壤白菜生长及品质的效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10 许倩;;热修复污染土壤专利技术综述[J];化工管理;2016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雅平;;锶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2 蔡婷;王新伟;;污染土壤中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产剂性能表征[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张慧;党志;易筱筠;杨琛;;玉米修复芘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孙青;唐景春;;胜利油田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娟;高彦征;;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高志明;涂耀埏;刘仲康;林伟志;陈若瑛;;二VA英污染土壤之生物整治成效及降解机制评估:由实验室到实场之整治设计[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7 高崇林;朱宏勇;杨新领;;对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杨利芝;徐宏勇;刘勇弟;蔡兰坤;;生物泥浆反应器法修复污染土壤的强化手段[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娟娟;魏成熙;孙海涛;;铅污染土壤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万小岗;王巍;习成成;;铀污染土壤淋洗去污实验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晶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孙太利:建立专项责任人制加强污染土壤治理[N];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

2 特派两会记者 张伟超;因地制宜修复矿山污染土壤[N];中国黄金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许珂;合江套同兴社区污染土壤“重获新生”[N];衡阳日报;2018年

4 上海谭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虞正平 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朱林兴;应当重视污染土壤的修复[N];社会科学报;2017年

5 本报通讯员 葛晶晶 张明媛;责令两被告限期修复污染土壤[N];中国环境报;2018年

6 罗岳平 肖金 田耘;修复污染土壤要打好组合拳[N];中国环境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刘秀凤;环保企业能否做好城市管家?[N];中国环境报;2017年

8 黄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中环本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污染土壤的修复对策[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9 通讯员 陈彩燕 记者 解丽达;大城县发布渗坑治理方案[N];河北日报;2017年

10 徐婷;植物萃取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良药[N];中国环境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光华;冶金工业汞、砷重毒性污染土壤高效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2 徐辉;放射性污染土壤中钚的赋存形态及去污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3 李蕊;有机污染土壤的低温等离子体修复方法及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4 何炜;汽油和柴油污染土壤通风修复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崔卫华;汽油污染土壤的SVE修复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兰晓玲;铅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固土机制及力学特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碧玲;含磷物质修复铅锌矿污染土壤的机理和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8 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荣丽杉;铀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10 万金忠;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静;生物质炭对污染土壤水稻、小麦籽粒镉、铅吸收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姜宇;耐铅微生物与景观植物协同修复铅污染土壤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3 王健;磷酸盐和硫化亚铁微粒对铅污染土壤联合修复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4 李阳帆;EDTA对地被竹的Pb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赵建;PMS高级氧化异位修复2,4-DCP污染土壤及后续废水处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杜小称;固化法修复土壤重金属铅、镉及其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陈翔欣;鳌合诱导玉米提取修复Pb、Tl污染土壤的渗漏及地下水环境影响[D];广州大学;2018年

8 唐莹莹;水培驯化对吊兰修复铅污染能力的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9 郑黎明;EDDS螯合诱导对Cd胁迫下荻生长和Cd积累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10 陈威;博落回和竹柳间作修复铀污染土壤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0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590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