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08:10
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兴起,继而文化研究的盛行,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凸显。胡庚申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从译者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概括来讲翻译就是“适应”和“选择”。该理论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新颖的艺术技巧,超时空的叙事方式,全新的视角和格局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广阔如海的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悲喜剧。该小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1993年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并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及英文读者(尤其是美国读者)的喜爱。本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时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进行了讨论。论文首先介绍了葛浩文翻译《红高粱家族》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分析了葛浩文对需要、能力和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然后,通过自建《红高粱家族》中英文双语平行语料库,借助语料库检索和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 6.0,从语言维层面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最后,通过结合图表进行案例分析,从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分析译者做出的适应性选择。本论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在语言维,葛浩文实现了方言、修辞、高频词汇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又保证了译文的通顺流畅。在文化维,译者克服了由于文化负载词、习语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为原文和译语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信息传递的桥梁。在交际维,译者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方法,使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此外,本文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和价值。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315.9;I046
本文编号:2826465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年01期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82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2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