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情感化理论的互动多媒体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09:47
【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National Date网站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的在校大学生达到了3700万,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校园文创产品不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流砥柱中建立良好的大学精神文化认同。目前校园文创产品的需求应该从功能层面更进一步,强化其文化和情感化的因素,并从单调的无任何互动的产品,引入多媒体技术,从而在声、光、色多层面进行用户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营造更好的氛围。基于以上背景,论文采用美国学者唐纳德·A·诺曼建立的情感化理论为指导,进行论文的多媒体校园文创产品研究、需求调研和情感化分析、校园文创产品多媒体系统设计和设计评价四个阶段。首先通过对情感化理论、多媒体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研究,将通过文献研究和与业内人士了解校园文创产品的现状和大学生对于产品的接受点,经过分析现有校园文创产品的现状,挖掘潜在问题和设计机会。针对主要的校园文创产品的受众,调查在校的高校生对于校园文创产品的情感需求因素,并对高校生的特有的群体心理特征、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用户资料收集和分析,从而得出高校生的情感需求点和设计的入手点。结合情感化理论中三个体验层次理论,分别从情感体验的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对校园文创产品进行设计思路剖析分解,使得设计能增强校园文创产品的使用愉悦感。最后以百年师范教育历史背景的岭南师范学院为例,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设计实践,旨在促进校园文创产品的发展和校园精神的传播。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及情感化理论去拓展传统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促进校园文创的情感化交互、体验多样化,从而提升了校园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文化氛围。课题研究可以为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活动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472
【图文】:

属性分析,用户满意度,功能,属性


运营和新产品开发这些层面上。图 1-1 基于 Kano 模型的功能属性分析图从图1-1中的Kano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产品服务质量的五个类型的产品属性是如何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必备型属性方面的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则会逐渐缓慢提升,而当此属性的质量降低,则用户满意度剧烈降低;期望型属性基本和用户满意度成正比例关系,此项属性品质越高则用户满意度也越高;魅力型属性则是对用户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当魅力属性的品质升高的时候,用户满意度也会直线上升,而就算缺失该属性,用户的满意度也不会因此减少;反向型属性的品质水平则跟用户满意度成反项比例关系;无差异型属性的品质基本不怎么动摇到用户满意度,因此这个属性不在客户关注的范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魅力型属性的保质期不会太长,虽然此属性能给用户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和使用愉悦度

满意度,属性,功能,满意度指数


因此问卷的答案就宣告无效[5]。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所有功能属性的评价之后,接着就可以计算出每满意度指数(Satisfaction Index,SI)和不满意度指数(Dissatisfaction In。满意度指数是一个大于 0 且小于 1 的数:SI 值越接近 1,用户的满意度的影响越大。不满意度指数是一个小于 0 大于-1 的数:越接近-1,用户的受该功能的影响越大。使用下面两个公式计算 SI 指数和 DSI 指数:拥有某功能时的满意系数: SI = (A+O)/(A+O+M+I);去除某功能时的不满意系数:DSI = (-1)*(O+M)/(A+O+M+I);获得各个功能的 SI 指数和 DSI 指数后,可以通过四象限坐标图法去直观的功能的属性和影响力。在右上角的象限里面,影响力最大,往往是项目设。在左下角的象限里面,则是必备型功能点的所在。而在右下角的象限里点则为期望型。影响力较小的功能往往是无差异性功能,在设计中可暂时综上,根据功能的影响力可以进行优先级排序,提高产品、服务设计的效

框架图,框架图,论文


论文框架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宇;郭飞;李四达;;新媒体交互影像的情感化表达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年11期

2 王文斌;;让情感化教学亮剑中职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17期

3 胡光翠;;绿色课堂,让学生童心飞扬[J];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25期

4 彭兰;;实施情感化管理 构建和谐班级[J];文教资料;2007年14期

5 徐U

本文编号:2826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26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