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五台山和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5:28
   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融合作用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宗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经过两千多年,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完成了外传的印度佛教文化逐渐转化为适应中华文明的中国佛教文化,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等精神领域,如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风俗、语言等,这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度重视包括宗教文化资源在内的中华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仍是当今全球性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我国也逐渐加强开发和保护宗教文化资源的各类项目的进程。以五台山和普陀山为例,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忻州境内,由于其佛教名山的盛誉很早就传播开来,故而逐渐形成了信仰文殊菩萨的汉、藏融合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位于我国浙江的舟山群岛,特殊的海岛风景使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与观音文化紧密结合,吸引着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信众和游客。在当前的旅游热中,五台山和普陀山依托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兴盛提供了动力。在此同时宗教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保护也取得了不小成绩,然而,其宗教文化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在充分吸收目前宗教文化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开发与保护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而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文章共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我国宗教文化资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宗教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概念,以宗教文化资源的构成、特点、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为主进行叙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一般性经验和不足,然后提出内陆型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共性和个性。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细述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内陆型宗教文化资源和以普陀山为代表的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经验和不足。第七部分对内陆型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位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928.3;B9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基本概念
    2.1 宗教文化资源
        2.1.1 宗教文化资源的构成
        2.1.2 宗教文化资源的特点
    2.2 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
        2.2.1 保护性利用
        2.2.2 开发性利用
    2.3 宗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2.3.1 保护性利用中的保护
        2.3.2 开放性利用中的保护
第三章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一般性经验与不足
    3.1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一般性经验
        3.1.1 发展寺院经济
        3.1.2 建设宗教文化产业园
        3.1.3 开展宗教文化景观旅游
        3.1.4 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
        3.1.5 宗教的信仰自由
    3.2 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3.2.1 宗教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的开发保护评估体系
        3.2.2 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薄弱,项目单一
        3.2.3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层次低、目的不明确、功利性较强
        3.2.4 宗教文化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第四章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案例研究
    4.1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经验
        4.1.1 台内开发和台外开发并重
        4.1.2 旺季宗教文化资源整合和淡季宗教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
        4.1.3 五台山独有的“大朝台”和“小朝台”
        4.1.4 开发专项旅游项目,把五台山建成集宗教朝拜、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养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4.1.5 开发中重点保护宗教文化资源
    4.2 五台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4.2.1 宗教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4.2.2 行政管理范围不明确,部门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
        4.2.3 中心建筑布局凌乱,与佛教氛围不协调
        4.2.4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2.5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文化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章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案例研究
    5.1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经验
        5.1.1 区别于其他宗教文化活动的海岛特色宗教文化活动
        5.1.2 突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建设世界名山和世界佛教圣地 255.1.3 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休闲旅游对海洋宗教文化的推动
        5.1.3 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休闲旅游对海洋宗教文化的推动
        5.1.4 佛教文化旅游商品的特色开发
        5.1.5 开发中重点保护海岛宗教文化资源
    5.2 普陀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足
        5.2.1 宗教文化资源在宗教旅游文化发展中保护不配套
        5.2.2 宗教文化开发和保护中没有协调好硬件基础
        5.2.3 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与宗教文化发展的形势难以适应
        5.2.4 旅游开发致使宗教文化遗产商品化
        5.2.5 观音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民间信仰的引导缺位
第六章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共性和个性
    6.1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共性
        6.1.1 传统观念上典型的宗教文化圣地
        6.1.2 远离城市的高山、海洋,都要有毅力和决心才能到达
        6.1.3 文化系统上的统一性
    6.2 内陆和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6.2.1 内陆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6.2.2 海洋型宗教文化资源的个性
第七章 新形势下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7.1 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积极宣传宗教文化
    7.2 政府扶持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确立宗教资源管理制度
    7.3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基础上适度的开发
    7.4 全方位传播,利用佛教感召力增加宗教文化的深度开发
    7.5 坚持以宗教文化为主导,发扬传统中华文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7.6 建立建设宗教文化博物馆促进宗教文化的发扬
    7.7 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敦煌宗教文化的地理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2 张禹东;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海波;中国宗教文化中两种不同的圣诞节[J];华夏文化;2000年03期

4 陈红;宗教文化的系统定位[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张禹东;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程宪;宗教文化与社会稳定[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7 贺群;试论汉维宗教文化观对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廖明君,张耀杰;中华戏剧与宗教文化——张耀杰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3年02期

9 齐鹏;古都名城与宗教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10 郑剑;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芳;宁夏吴忠宗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当前农村宗教文化盛行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苏静;《你的笑影》中宗教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D];湖南大学;2014年

3 徐梅;南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龚民;大理高兴村宗教文化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同古拉格;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寺庙世俗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陈露;宗教文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7 彭程;济南市宗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D];山东大学;2014年

8 金子;湘西地域宗教文化图像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李强;潍坊市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江宁;和谐视阈中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2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42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