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风景创作中套版叠印的诗情画意

发布时间:2020-12-12 00:59
  从古至今众多艺术家描绘出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诗人以优美的诗句表达对秀丽风景的情有独钟,画家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达对山川江河的审美感受。在这片齐鲁大地上我们有着无限的畅想,因此,我想用丝网版画特殊的意境语言表达方式,展现齐鲁大地的诗情画意。丝网版画是版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版种,它作为版画中的新兴版种,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风景中的诗情画意。在许多的版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丝网版画与其他版种相比,其创作风格、色彩表现与技法转换方式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影像、手绘等多种创作手段,使丝网版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本人研究生初期阶段的丝网版画风景创作,主要关注画面色彩表现语言的重构。即通过套版叠印的色彩弱对比方式,表达画面意境整体色彩的朦胧美感。中期及毕业创作期间,加强了风景创作大格局的画面重构,强调作品组织结构的意境内涵与大色域表现语言的色彩凝练。丝网版画的色彩魅力让我深深折服,色彩语言作为丝网版画创作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对色调的整体把控、画面场景的合理穿插,不但能够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形式变化,也更能使作品本身更加丰满。我们在创作丝网版画作品时,要注重整体画面的意境纯化呈现,通过自己的风...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风景创作中套版叠印的诗情画意


《沂蒙风光》

黄河,作品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2作为毕业作品创作的对象,是我中期开题的作品延续。历史在变迁,黄河作为养育我们的母亲河它也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的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强大,黄河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母亲河更加威严壮丽,是现代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时代风景。第二节滩区构成重组经过前期风景系列的创作,确定了要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与画面语言来表现黄河滩区历史变迁的构想。因此,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我以《畅想黄河滩》这幅作品作为中期开题作品,整幅作品以蓝紫色调为主,我将黄河滩区规划的工程蓝图与滩区的新老变化打破重组,在作品中我试图将母亲河的变迁与重构绘画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新旧合一,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呈现黄河滩区变化。在制版中,使用电脑制版与手绘制版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展现出丝网版画“图像”痕迹的重现能力,也能在手绘制版中再现出作品强烈的主观创作能力。通过计算机将画面颜色层层提取出来再进行丝网版画的转换,我们将设计稿图片导入到电脑中,用Photoshop软件选择其中颜色图层,例如(图2-1)、(图2-2)是作品分版的第二版、第八版用PS选取出设计稿中的浅色版与重色版,并将中间河流颜色剔除,用电脑喷绘打印至透明菲林胶片上,形成黑色底稿之后在其基础上加入手绘肌理再进行印刷制作。根据画面图像颜色从浅、深至最深分版,依次分版制版印刷。其中手绘制版丰富画面作品肌理,可以使画面更加具有灵动性。整幅作品的分版印制控制在十版左右,色彩单纯且概括,呈弱对比化,如(图2-3)为中期作品《畅想黄河滩》系列之一完成稿。图2-1《畅想黄河滩》系列之一分版阳图1图2-2《畅想黄河滩》系列之一分版阳图2

黄河,画面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3这次的毕业创作我想延续以黄河滩区为主题的作品创作,作品以黄河滩区建设堤坝的工程图与黄河水路分布图为画面基底,增加画面中的构成元素,工程图中复杂的线条与景物生动的形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幅画面呈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看似单一的色调中实则蕴含丰富的同类色变化。通过中期作品为毕业创作加以铺垫,将工程图、水路图与黄河滩涂地不断切割重组形成一种全新的画面表达方式,以丝网版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全新的画面呈现方式来表达。从搜集素材、选定建筑群体到PS调整再到最终定稿,经过了漫长的一段时间,以微妙的色彩变化与巧妙的构图形式来诠释黄河滩区搬迁变化。通过对画稿色彩配置和画面物体合理安排的反复推敲,对丝网版画创作形式的不断探索,我在定稿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色彩、构图、构成知识,对丝网版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这次毕业创作中,通过网版叠印将错综复杂的黄河水路工程图作为基底展现,黄河堤坝作为画面对象的主体呈现,并使黄河滩涂地场景透视趋于平面化,色彩和形状也更加单纯。第三章凸显诗情画意通过利用风景重构的艺术形式表达大自然的青山碧水,用淡雅的色调呈现网版叠印的简中涵丰;以“印迹”为丝网版画的表现方式③。中期及毕业创作期间,加强了风景创作大格局的画面重构,强调作品组织结构的意境内涵与大色域表现语言的色彩凝练,以别样的呈现方式凸显画面中的诗情画意。图2-3《畅想黄河滩》系列之一


本文编号:2911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11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