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仿”入画—何海霞《水边亭》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08:10
文章是以以“仿”入画结合何海霞《水边亭》进行的个案研究,对象是何海霞早期山水画作品《水边亭》。“仿”在山水画中不是对作品复制副本的临与摹,而是用学者的态度从事艺术活动。通过该研究拟对何海霞早期绘画艺术做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其绘画艺术发展历程的认识。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是关于《水边亭》,从何海霞创作《水边亭》的背景入手、了解《水边亭》的传世与存藏,揭示画家所处的环境和本人的生活经历对于创作这张作品的影响;其次,结合作品个案分析的方式,集中探讨何海霞对髡残一脉的技法的传承和创新,分别从章法、笔法、设色特征及整体造型风格等对画面进行分析,将画面兹诸要素提取并做深入解析。最后分析《水边亭》的研究价值。以此于对何海霞前期的绘画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以及对何海霞的绘画作品有更加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为后者研究何海霞的艺术特点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何海霞《水边亭》41cm×116cm现藏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聚集,达到一种层次上的秩序感和空间感。整幅画面运用了郭熙的“三远法”:其中高远为主,从山脚下的景色随视线的上升一直到山顶整个全景式构图;深远也有体现,在山峰重叠至远山深处,表现出整个画面的空间感。从前到后在作品中分成几个块面进行逐级排序,近景由小石丘、树木、房屋组成;中景由小石丘积累到大的山石、房屋、树木和流水;远景则是由前面的山石堆积到最后的主峰。这样就产生一种逐级而有层次的上升感。在《水边亭》中,从大的布局走势到局部的山石层叠、树木屋舍,这种空间层次的重叠贯穿其中。在图3.1示意中,山峰的叠加,在空间表现上更加凸显山的厚重感和空间层次感。在表现最高山时,处理的一丝不苟。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面部分笔路清晰、结构明确、点苔凌而不乱、皴笔较明显;中间部分结构复杂、细笔重墨散点,显得苍郁而又有生机;最后一部分渴笔勾皴檫点,少见笔触,凸显了前实后虚。图3.1《水边亭局部图》
《水边亭》
本文编号:291216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何海霞《水边亭》41cm×116cm现藏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聚集,达到一种层次上的秩序感和空间感。整幅画面运用了郭熙的“三远法”:其中高远为主,从山脚下的景色随视线的上升一直到山顶整个全景式构图;深远也有体现,在山峰重叠至远山深处,表现出整个画面的空间感。从前到后在作品中分成几个块面进行逐级排序,近景由小石丘、树木、房屋组成;中景由小石丘积累到大的山石、房屋、树木和流水;远景则是由前面的山石堆积到最后的主峰。这样就产生一种逐级而有层次的上升感。在《水边亭》中,从大的布局走势到局部的山石层叠、树木屋舍,这种空间层次的重叠贯穿其中。在图3.1示意中,山峰的叠加,在空间表现上更加凸显山的厚重感和空间层次感。在表现最高山时,处理的一丝不苟。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面部分笔路清晰、结构明确、点苔凌而不乱、皴笔较明显;中间部分结构复杂、细笔重墨散点,显得苍郁而又有生机;最后一部分渴笔勾皴檫点,少见笔触,凸显了前实后虚。图3.1《水边亭局部图》
《水边亭》
本文编号:2912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