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作品中虚实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12-28 09:57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语言之一。在艺术作品中,虚拟与现实的对比会产生如音乐般的节奏,使观众产生审美快感。雕塑的“虚”与“实”贯穿于雕塑的瞬间动态之中,使雕塑产生丰富的艺术变化。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造型表现得清晰和严谨,真实性强的相对为“实”,在于“实”的状态下,并且打破其通过“实”的状态而对其“虚”的处理来提高艺术地表现层次。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艺术语言的虚实理解和不同雕塑类型的形体和空间虚实处理,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讲述虚实对雕塑艺术创作的特殊价值和审美意义。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踏匈奴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7在现时代的艺术创作中,雕塑作品里的虚实空间关系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使得当代的艺术作品越来越精彩纷呈。不同类型雕塑作品的虚实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本段将围绕着雕塑肌理的虚与实、抽象雕塑里的虚实关系、意象化的虚实处理、镜像材料的虚实转化和雕塑的“负空间”这五种雕塑语言进行着重分析。第一节雕塑肌理的虚与实肌理作为雕塑作品的表现语言之一,是普遍存在的。雕塑主体通过不同材质和处理手法,形体上肌理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雕塑的不同肌理特性和虚实变化使雕塑表现出更强的层次感。雕塑作品中通过对肌理的减弱或夸张来影响雕塑形体。一、肌理的实图2:马踏匈奴图1:曼祖浮雕作品“印象派”雕塑作品是对肌理很好地诠释。“印象派”表现手法主要突出强烈的精神体验,对形体上肌理的表现尤为重视。曼祖对人物细节刻画(见图1)有着扎实的功底,但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写实技巧,而是隐藏了作品中的写实元素,突出了作品的随意性和表现元素,他甚至简化了塑造细节以显示抽象的特征表达。在曼祖的作品塑造中,他有意保留了创作过程中材料形成的塑痕,甚至是掉落在作品表面的泥巴,他有意识地轻松随意塑造线条,有节奏地变化肌理和形体波动。作品强调明确的节奏感,不局限于细节,用随意的线条肌理效果营造出鲜明的随机感。中国古代的雕塑以传神达意为目的,为了表现作品的意境,它不以解剖学为基准,而是通过雕塑的线性特征和节奏韵律为依据,夸张和改变形体结构,来实现作品的“精“、”气“、”神”。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很难看到形体结构表现。相反,他们追求线条和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8平面肌理的美,注重轮廓线和服装肌理的韵律和魅力。这时的雕塑形体表面没有过多起伏,多以平面型呈现。最具代表作的是西汉霍去病墓石兽雕《马踏匈奴》(见图2),整个作品形体饱满、力量感强。唐代以后的雕刻作品为了更能体现“韵律”和气势,融入了更多的体量变化和形体起伏,通过绘画表现得细节减弱。二、肌理的虚作品中肌理的“虚”处理就是注重于形体的“实”表现。写实雕塑注重形体的严谨,对结构要求强,这种雕塑类型对肌理表现比较弱,需要减少形体表面非结构性的起伏。“实空间”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实物,欣赏者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的形体结构,雕塑作品中的“实空间”表现手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雕塑方法,通常被称之为“具象”手法。图3:奥古斯特·罗丹《青铜时代》图4:约翰·迪安德烈亚作品《女人体系列》具象雕塑不以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为主题,多注重表现作品的形体结构,强调理性的规范构图,减少形体表面的肌理起伏,运用精细的写实技巧表现作品的细节。比如现实主义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见图3),这件作品对人体的比例结构、肌肉线条进行深入的刻画,以至于被认为是由真人模特翻制而成。作品通过对肌理的虚化处理,注重雕塑“实空间”的刻画,突出他对人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超写实主义是少数没有肌理语言的艺术形式,是对“真实”的极度描绘。超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迪安德烈亚,他的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古典主义气息,他的作品《女人体系列》(见图4)将人物身上的毛发;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皮肤上的皱纹、色斑、毛孔都细致的刻画出来。整个作品营造出唯美、永恒、肃穆、有温度的氛围,作品对“实”的刻画
本文编号:2943555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踏匈奴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7在现时代的艺术创作中,雕塑作品里的虚实空间关系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使得当代的艺术作品越来越精彩纷呈。不同类型雕塑作品的虚实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本段将围绕着雕塑肌理的虚与实、抽象雕塑里的虚实关系、意象化的虚实处理、镜像材料的虚实转化和雕塑的“负空间”这五种雕塑语言进行着重分析。第一节雕塑肌理的虚与实肌理作为雕塑作品的表现语言之一,是普遍存在的。雕塑主体通过不同材质和处理手法,形体上肌理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雕塑的不同肌理特性和虚实变化使雕塑表现出更强的层次感。雕塑作品中通过对肌理的减弱或夸张来影响雕塑形体。一、肌理的实图2:马踏匈奴图1:曼祖浮雕作品“印象派”雕塑作品是对肌理很好地诠释。“印象派”表现手法主要突出强烈的精神体验,对形体上肌理的表现尤为重视。曼祖对人物细节刻画(见图1)有着扎实的功底,但他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写实技巧,而是隐藏了作品中的写实元素,突出了作品的随意性和表现元素,他甚至简化了塑造细节以显示抽象的特征表达。在曼祖的作品塑造中,他有意保留了创作过程中材料形成的塑痕,甚至是掉落在作品表面的泥巴,他有意识地轻松随意塑造线条,有节奏地变化肌理和形体波动。作品强调明确的节奏感,不局限于细节,用随意的线条肌理效果营造出鲜明的随机感。中国古代的雕塑以传神达意为目的,为了表现作品的意境,它不以解剖学为基准,而是通过雕塑的线性特征和节奏韵律为依据,夸张和改变形体结构,来实现作品的“精“、”气“、”神”。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很难看到形体结构表现。相反,他们追求线条和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8平面肌理的美,注重轮廓线和服装肌理的韵律和魅力。这时的雕塑形体表面没有过多起伏,多以平面型呈现。最具代表作的是西汉霍去病墓石兽雕《马踏匈奴》(见图2),整个作品形体饱满、力量感强。唐代以后的雕刻作品为了更能体现“韵律”和气势,融入了更多的体量变化和形体起伏,通过绘画表现得细节减弱。二、肌理的虚作品中肌理的“虚”处理就是注重于形体的“实”表现。写实雕塑注重形体的严谨,对结构要求强,这种雕塑类型对肌理表现比较弱,需要减少形体表面非结构性的起伏。“实空间”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实物,欣赏者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的形体结构,雕塑作品中的“实空间”表现手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雕塑方法,通常被称之为“具象”手法。图3:奥古斯特·罗丹《青铜时代》图4:约翰·迪安德烈亚作品《女人体系列》具象雕塑不以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为主题,多注重表现作品的形体结构,强调理性的规范构图,减少形体表面的肌理起伏,运用精细的写实技巧表现作品的细节。比如现实主义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见图3),这件作品对人体的比例结构、肌肉线条进行深入的刻画,以至于被认为是由真人模特翻制而成。作品通过对肌理的虚化处理,注重雕塑“实空间”的刻画,突出他对人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超写实主义是少数没有肌理语言的艺术形式,是对“真实”的极度描绘。超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迪安德烈亚,他的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古典主义气息,他的作品《女人体系列》(见图4)将人物身上的毛发;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皮肤上的皱纹、色斑、毛孔都细致的刻画出来。整个作品营造出唯美、永恒、肃穆、有温度的氛围,作品对“实”的刻画
本文编号:2943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4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