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作为社会本体的表象:景观理论的建构机制与当代转场

发布时间:2021-01-27 12:0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繁盛的图像景观已经遮蔽掉了真实世界,顺从资本逻辑的景观大肆侵入日常生活领域,德波对此大加挞伐。景观社会理论继承了黑格尔、尼采、费尔巴哈、马克思、葛兰西等学者的思想,随着鲍德里亚、阿甘本、凯尔纳等人的发展,构成了一连串的理论光谱。在德波的笔下,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物质化显现,更是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与运作模式。德波改变了马克思商品社会的批判逻辑,认为景观是一种本体论的存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马克思笔下的商品关系转变为德波笔下的表象关系。在信息技术革新的社会背景下,媒介赋权打破了德波所批判的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景观理论必须进行当代转场,重视其中应有的社会认同维度,才能保持自身的解释张力。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8(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景观”理论的源变
二、人间道场:景观生成的媒介化机制
三、表象作为社会本体:景观建构的媒介化本质
四、媒介赋权:景观理论的当代转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奇观”之于“景观”:论凯尔纳对德波的跨文化解读[J]. 胡翼青,吴欣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11)
[2]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 仰海峰.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0)
[3]批判者博德里亚[J]. 陈卫星.  博览群书. 2007(04)
[4]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 张一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003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03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