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被塑造的景观:朝鲜朝使臣眼中的“蓟门烟树”

发布时间:2021-07-02 16:33
  明清时期朝鲜朝使臣出使北京,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是他们特别留意与必定游览的景观。朝鲜朝使臣眼中的蓟门烟树在景观形态和地理位置上与中国士人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士人认为蓟门烟树为实景实树,其地理位置在德胜门外二土阜处。朝鲜朝使臣以其为实景实树、水墨图画或海市蜃楼,其地理位置以蓟州为中心,辐散至通州、三河、玉田、丰润的广大区域,甚至一千多里外的辽野烟树也被纳入蓟门烟树的范围。朝鲜朝使臣的认识最初可能来自使团中仆夫从者的指引,从而将蓟州附近至永平府一带容易出现的海市蜃楼与蓟门烟树相混。蓟门烟树在朝鲜朝燕行文学系统中成为一种文化景观与吟咏传统,并在一代代朝鲜朝使臣的记录和争议中不断被塑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域视角下北京景观形象的典型范例。 

【文章来源】:东疆学刊. 2020,37(04)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被塑造的景观:朝鲜朝使臣眼中的“蓟门烟树”


明代《燕山八景图》(1)中的蓟门烟树图

树图,树图,燕山,朝鲜


图一明代《燕山八景图》(1)中的蓟门烟树图而明清时期朝鲜朝使臣对蓟门烟树的认识与中国士人相比有很大差异,正如衣若芬所论:“‘蓟门烟树’于‘北京八景’中最受朝鲜憧憬向往,成为中国景观的表征,朝鲜文人体验的‘蓟门烟树’风光也和中国文献所谈大不相同。”[12](37)不仅如此,朝鲜朝使臣对蓟门烟树景观形态的认识出现了两极分化,而且这种认识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进而影响到了对其地理位置的认识。

使臣,朝鲜,区间,海市蜃楼


朝鲜朝使臣对蓟门烟树位置的记录,从乾草河、丰润县、玉田县、彩亭桥、鳖山店到蓟州,再从蓟州到三河县、通州、北京,范围差异可达几百里。还有的使臣一路经行一路记载蓟门烟树。如道光十二年(1832)金景善,首先在盘山附近的少林寺游赏时,登寺后彩阁,“俯瞰行宫,位置历历,南通蓟野,烟树无边”。[40](125)自蓟州发行,经鳖山店至玉田县宿,“是日天气清朗,于道上望见蓟门烟树,迷离倏翕,变态千万,尤觉绝奇”。[40](129)继续前行,又“于板桥、银城之间望见蓟门烟树”。[41](130~131)此外还在“燕京八景”的条目中记载乾隆十六年燕京八景的改名情况,那么自然知道乾隆将德胜门外二土阜御定为蓟门烟树所在地。可见不但使臣之间对蓟门烟树的地理位置认识不同,即使是同一位使臣,恐怕也是人云亦云,没有确切认识。朝鲜朝使臣关于蓟门烟树地理位置记载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对景观形态认识的混乱。朝鲜朝使臣不是以德胜门外蓟丘遗址的实景实树为蓟门烟树,而是沿袭明代以来的“以蓟州为蓟”的看法,而蓟州附近的丰润、玉田、三河等地都有广泛流传的海市蜃楼传说,与蓟州距离不远的天津府、沧州、肃宁等地有望海市台、望海市桥、望海市村、海市河、海市铺等地名,可见海市蜃楼传说的影响。中国的诗歌中多有以海市蜃楼形容烟云雾气的传统,如时廷珍咏故城八景之“窦堡晴烟”:“楼阁依稀旭照中,山岚海市许相同。”[43](28a)又如吴曾荣咏平邑八景之“汉城晨雾”:“城堞依稀晓雾蒙,蜃楼海市本虚空。”[44](19a)地方八景中亦有与海市蜃楼相关者,如“海市遨游”为肃宁八景之一,“中山蜃气”为深泽十景之一。而描写海市蜃楼也多用云、雾来衬托,如沈大绶咏“海市遨游”:“遥遥海市俨招呼,蜃气浮光乍有无。欲讯游人评物价,湿云晴雾两模糊。”[45](56a)以及许来音咏“中山蜃气”:“谁将蜃气开朝市,却有龙楼结雾关。”[46](21)海市蜃楼与云、雾、烟在形态上相似,都具有变幻不定、空着无依的状态。中国士人描写蓟门烟树,也有以云雾、海市来衬托和类比的,如梁潜《蓟门烟树》诗“玄圃人家行处好,瀛洲楼阁望中迷”,[4](45)以及倪岳同名诗作“佳气凌空疑缥缈,轻云笼日正熹微”。[4](90)朝鲜朝使臣熟悉中国诗歌传统,因此中国诗歌中类似的联想和类比,对朝鲜朝使臣将蓟门烟树描写成海市蜃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的绘画交流[J]. 王建宏,康祯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0)
[2]扑朔迷离话“蓟门”[J]. 朱祖希.  北京观察. 2015(01)
[3]八景文化的旅游学分析[J]. 任唤麟.  旅游学刊. 2012(07)
[4]蓟门烟树今考[J]. 李文辉.  北京社会科学. 2010(05)
[5]旅游地理学视域中的中国名胜组景分析[J]. 贾文毓.  地理学报. 2009(06)
[6]燕山八景起始考[J]. 李鸿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260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60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