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16:35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发展至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道路、寻找模式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成功典型,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中村落规划、土地利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村庄规划和建设缺乏科学指导,土地利用率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的主要目标从最初的促进城乡统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到土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都一步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的成都模式。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等战略部署,成都市开辟并延续了“小组微生”——“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即建立在科学规划上的现代农村建设模式,在农村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截至目前成都市“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已建成186个,涉及2.63万农户,共计约8.4万人。本文在分析成都新农村建设的背...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可持续发展理论导视图
第三章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案例描述17图3-1成都市新农村建设4次跃升3.1.2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成都市从实施城乡统筹开始,一直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模式,作为西部经济、文化、历史重镇,成都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果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就成都本身的发展而言,农村区域广阔,周边区市县农村发展不均衡,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也是解决成都整体发展问题的重要一步。成都市下辖22个区市县,除去中心城区,其余区市县均涉农,且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情况较突出,部分区市县在探索农村区域建设与发展模式上找到了“小组微生”的模式,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突出问题,例如郫县、崇州、温江,都从“小组微生”模式尝到了科学规划与建设的“甜头”,成果显著,也为其他区市县新农村建设做了有效指导。3.1.3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农村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总书记这段话的主旨是说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不能照抄照搬,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发展的方式,同时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要注重保护和突出农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还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推动对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成都市地处盆地平原,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本底特色较鲜明等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小组微生”实践路子正是对农村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各个击破。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图3-1“玲珑锦苑”集中居住区规划布局图(图片来自新繁镇人民政府)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小规模”规划农民居住区,通过科学选址和规模控制,把新村建在交通条件优越的区域,遵循村民生活半径,便于优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交通网络把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小规模”聚居体现了时下流行的15分钟公服圈概念,依照对应的衡量标准,为新型农村进行合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设施。例如在新村选址建立便民服务室,建设卫生站,建设休闲场所及教育基地等。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双流区三里坝社区、东岳村、羊坪社区,还有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地平新家园等新型社区通过“小组微生”建设,集中安置就近农业人口,配套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停车尝安全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3.3.2改善农业经营条件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把促进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小组微生”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和合理规划,在农村新型社区周围进行土地组团布局,就近布局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开发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休闲、乡村绿道等特色产业,探索传统农业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带动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价值探讨[J]. 刘超,张万荣,谢兰艳. 居舍. 2018(27)
[2]村庄整治中的“小组微生”模式研究[J]. 姚树荣,余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1)
[3]成都平原区城镇近郊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研究[J]. 谢艳,郑循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4]论乡村重构[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7(04)
[5]以“小组微生”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成都市的探索与实践[J]. 黄晓兰. 中国土地. 2017(01)
[6]“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J]. 严金明,陈昊,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1)
[7]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 严金明,夏方舟,马梅. 中国土地科学. 2016(02)
[8]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 严金明. 行政管理改革. 2016(01)
[9]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都是怎么做的[J]. 苏清涛. 新城乡. 2015(12)
[10]美丽新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郫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叶山菊. 中国集体经济. 2014(21)
硕士论文
[1]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 孙大远.四川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0823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可持续发展理论导视图
第三章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案例描述17图3-1成都市新农村建设4次跃升3.1.2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成都市从实施城乡统筹开始,一直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成都模式,作为西部经济、文化、历史重镇,成都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果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就成都本身的发展而言,农村区域广阔,周边区市县农村发展不均衡,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也是解决成都整体发展问题的重要一步。成都市下辖22个区市县,除去中心城区,其余区市县均涉农,且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情况较突出,部分区市县在探索农村区域建设与发展模式上找到了“小组微生”的模式,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突出问题,例如郫县、崇州、温江,都从“小组微生”模式尝到了科学规划与建设的“甜头”,成果显著,也为其他区市县新农村建设做了有效指导。3.1.3成都市“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农村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总书记这段话的主旨是说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不能照抄照搬,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发展的方式,同时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要注重保护和突出农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还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推动对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成都市地处盆地平原,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本底特色较鲜明等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小组微生”实践路子正是对农村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各个击破。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图3-1“玲珑锦苑”集中居住区规划布局图(图片来自新繁镇人民政府)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小规模”规划农民居住区,通过科学选址和规模控制,把新村建在交通条件优越的区域,遵循村民生活半径,便于优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交通网络把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小规模”聚居体现了时下流行的15分钟公服圈概念,依照对应的衡量标准,为新型农村进行合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设施。例如在新村选址建立便民服务室,建设卫生站,建设休闲场所及教育基地等。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双流区三里坝社区、东岳村、羊坪社区,还有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地平新家园等新型社区通过“小组微生”建设,集中安置就近农业人口,配套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停车尝安全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3.3.2改善农业经营条件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把促进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小组微生”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和合理规划,在农村新型社区周围进行土地组团布局,就近布局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开发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休闲、乡村绿道等特色产业,探索传统农业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带动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价值探讨[J]. 刘超,张万荣,谢兰艳. 居舍. 2018(27)
[2]村庄整治中的“小组微生”模式研究[J]. 姚树荣,余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1)
[3]成都平原区城镇近郊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研究[J]. 谢艳,郑循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4]论乡村重构[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7(04)
[5]以“小组微生”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成都市的探索与实践[J]. 黄晓兰. 中国土地. 2017(01)
[6]“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J]. 严金明,陈昊,夏方舟.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1)
[7]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 严金明,夏方舟,马梅. 中国土地科学. 2016(02)
[8]新形势下土地规划转型发展探讨[J]. 严金明. 行政管理改革. 2016(01)
[9]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都是怎么做的[J]. 苏清涛. 新城乡. 2015(12)
[10]美丽新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郫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叶山菊. 中国集体经济. 2014(21)
硕士论文
[1]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 孙大远.四川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0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6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