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黔中高地苗族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07:33
  本文以黔中高地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根据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苗族芦笙共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应用场域、习得机制以及口述历史五个方面为调查点,探究苗族芦笙音乐的构造及其规律,并注重芦笙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力图全方位的对芦笙音乐文化的功能、特征及其内涵作出客观阐释。全文除引言、结语外,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分别从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展开描述,介绍黔中高地苗族芦笙所依附的卡斯特自然地貌和祖先崇拜文化背景。第二章对黔中高地苗族芦笙做音乐声学分析,用软件数据测量结果作为描述芦笙音域、音色的参照标本。另外,对芦笙所应用的传统文化场域——跳洞(场)与丧葬仪式,进行个案实录记述,从而定位芦笙在茂饶社会中的位置。第三章对黔中高地苗族芦笙音乐的形态从乐拍、旋律、曲体结构、多声部、音乐语义现象五个方面的特征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展开探讨。从芦笙音乐形态量化分析的结果来看,地理、人文环境对音乐形态的生成有直接影响。第四章从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展开调查,对黔中高地苗族芦笙音乐的传承现状作出报告。另外,从通过乐谱和指示图等可视化的方法来解读芦笙音乐由词转歌,由歌转曲的习得过程。本文对黔中高地苗族芦... 

【文章来源】: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黔中高地苗族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按居住环境自称,高坡乡及周边的苗族分布(笔者制图)

石碑


第一章黔中高地苗族芦笙所依附的文化背景11个家族社会财富的显现30,因此出现了最早一批开洞人,即最早一批洞主。老一辈说有48个跳洞(场),在传唱的古歌中仍能找到踪迹31。案例三:前有牛尝后有马场,牛场到於后。一开定翻姚家滴牛场,场主,蔡大富。二开高坡虎场,场主:李啊沙,李啊也。三开批公狗尝牛场,场主:乱斗乱毛,白兰白瓜,~别源巴瓜,援报援他。四开摆金场,场主:吴世金,吴世教。五开冈度场,场主:潘啊马,潘啊教。六开摆治场,场主:陈啊教。七开奚场,场主:唐啊扛,唐国用。八开摆城,虎场,场主:王国用,王世林。九开老五寨场,场主:金啊伍。十开猴场,场主:罗啊壘,罗沙果。............32洞中一边是在世人的“生界”,一边是亡人的“冥界”。多年后,有人新生、有人故去,人口、棺木渐多,洞中再也容纳不下,他们需要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在外搭建起茅草屋,到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玉米,开始了同外界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方式,洞葬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图2甲定洞葬石碑(笔者拍摄)图3洞内摆放的棺木(笔者拍摄)30在掌己和五寨王氏的历史传说中,祖先唐氏有两个女儿,父母按排两人中一人选嫁一外来人,动员长女,长女不愿,动员次女,次女应允,但同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唐家半壁江山,二是必须要一个“山洞”作为出嫁的条件,得到父母应许后才成的婚。至今,掌己、五寨等王氏家族都仍然视该山洞为“始祖洞”。资料提供:掌己村王YG。31详见附录一。古歌中仅记录36个场,有些场地在古歌中并未提到,比如龙打岩寨的龙打岩常322018年7月18日硐口村大寨王CD供稿,焦涵整理记录。详见附录一《苗族古歌48个撤。

次女,苗族,山洞,父母


第一章黔中高地苗族芦笙所依附的文化背景11个家族社会财富的显现30,因此出现了最早一批开洞人,即最早一批洞主。老一辈说有48个跳洞(场),在传唱的古歌中仍能找到踪迹31。案例三:前有牛尝后有马场,牛场到於后。一开定翻姚家滴牛场,场主,蔡大富。二开高坡虎场,场主:李啊沙,李啊也。三开批公狗尝牛场,场主:乱斗乱毛,白兰白瓜,~别源巴瓜,援报援他。四开摆金场,场主:吴世金,吴世教。五开冈度场,场主:潘啊马,潘啊教。六开摆治场,场主:陈啊教。七开奚场,场主:唐啊扛,唐国用。八开摆城,虎场,场主:王国用,王世林。九开老五寨场,场主:金啊伍。十开猴场,场主:罗啊壘,罗沙果。............32洞中一边是在世人的“生界”,一边是亡人的“冥界”。多年后,有人新生、有人故去,人口、棺木渐多,洞中再也容纳不下,他们需要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在外搭建起茅草屋,到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玉米,开始了同外界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方式,洞葬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图2甲定洞葬石碑(笔者拍摄)图3洞内摆放的棺木(笔者拍摄)30在掌己和五寨王氏的历史传说中,祖先唐氏有两个女儿,父母按排两人中一人选嫁一外来人,动员长女,长女不愿,动员次女,次女应允,但同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唐家半壁江山,二是必须要一个“山洞”作为出嫁的条件,得到父母应许后才成的婚。至今,掌己、五寨等王氏家族都仍然视该山洞为“始祖洞”。资料提供:掌己村王YG。31详见附录一。古歌中仅记录36个场,有些场地在古歌中并未提到,比如龙打岩寨的龙打岩常322018年7月18日硐口村大寨王CD供稿,焦涵整理记录。详见附录一《苗族古歌48个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民族文化“集成”工作的回顾与反思——王立志研究员访谈[J]. 余顺顺,王立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02)
[2]黔中印牌苗族族源初探——以黔中高坡苗族乡为例[J]. 彭静,杨清昌.  河池学院学报. 2018(03)
[3]贵州苗族“跳洞”的文化意蕴及功能[J]. 严奇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4]我国芦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刘振涛.  中国音乐. 2015(04)
[5]苗族芦笙音乐文化交流用语的主体表述——以《苗汉词典·黔东方言》为例[J]. 张应华.  民族艺术. 2015(01)
[6]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 杨方刚.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02)
[7]贵州民间芦笙音乐文化研究[J]. 杨方刚.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3(03)
[8]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J]. 彭兆荣.  中国音乐学. 1999(03)
[9]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 邓钧.  中国音乐学. 1999(03)
[10]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J]. 杨方刚.  中国音乐学. 1997(S1)

博士论文
[1]贵州丹寨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舞研究[D]. 孟猛.中央民族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台江县反排村苗族芦笙文化变迁研究[D]. 唐卿.贵州民族大学 2018
[2]湖南靖州苗族“芦笙舞”文化研究[D]. 徐雅雯.福建师范大学 2017
[3]苗族芦笙研究[D]. 周露.广西民族大学 2017
[4]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D]. 曾雪飞.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4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04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