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敏感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青海省河湟谷地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8 02:47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文章来源】:资源科学. 2020,42(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敏感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青海省河湟谷地为例


河湟谷地地理位置及高程示意图

质量指数,生境


为更直观地反映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ArcGIS 10.3软件平台的Raster Calculator工具计算得到1995—2015年的生境质量变化结果(图4)。由图可知,1995—2015年河湟谷地生境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贵德—乐都”连线以南地区的生境质量指数总体有所提升,其中平安县、乐都区(图4c)、同仁县(图4d)提升幅度较大,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诸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建立,如孟达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等;连线以北地区生境质量普遍下降,其中西宁市主城区生境退化严重(图4a)。结合社会经济要素来看,西宁市1995—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达107.11%,远高于青海省的67.02%。人口方面,西宁市常住总人口在青海省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3.01%增长至2015年的39.27%。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更加剧烈,加大了生境威胁度,使得西宁市生境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并持续降低。4.3.2 空间热点分析

分布图,景观,类型,分布图


用流入与流出的差值表示景观净流动情况,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净流入态势,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93%、1.90%和0.22%;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净流出态势,净流出比例分别为2.91%、0.19%和0.94%。草地流入来源主要为林地与耕地,流入率分别为3.96%与2.35%,集中在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门源县、同仁县、湟中县、循化县以及贵德县等地;建设用地主要流入来源与流出方向均为耕地,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5%,建设用地转为耕地的比例为0.18%,湟中县建设用地流入尤为明显。耕地净流出规模最大,流出方向主要为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流出比例分别为2.35%、1.65%和1.54%,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湟中县以及门源县等地的耕地流出现象显著;其次为未利用地,主要流出方向为草地与林地,分别占流出总量的60.71%、21.43%,集中在贵德县、同仁县、大通县以及湟中县等区域。林地与水域流动规模较小,总体稳定。在生态保护政策、农牧业生产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河湟谷地草地、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化剧烈,各景观之间彼此流动。自2002年起,青海省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再加上诸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耕地呈净流出态势,表现为草地规模的扩大。同时,河湟谷地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发展轴,人类活动剧烈,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主要来源就是耕地占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情景下模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欧阳晓,贺清云,朱翔.  经济地理. 2020(01)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汾河流域为例[J]. 伍博炜,杨胜天,邵南方,彭瑞文,管亚兵.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的生态安全格局演变分析——以辽宁沿海瓦房店市为例[J]. 韩增林,赵文祯,闫晓露,钟敬秋,孟琦琦.  生态学报. 2019(22)
[4]河北省中部平原玉米长势遥感综合监测[J]. 王蕾,王鹏新,李俐,荀兰,孔庆玲.  资源科学. 2018(10)
[5]基于MaxEnt模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豆梨潜在地理分布[J]. 刘超,霍宏亮,田路明,董星光,齐丹,张莹,徐家玉,曹玉芬.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1)
[6]我国大陆黄檗潜在分布区及分布适宜性评价[J]. 黄治昊,周鑫,张孝然,蒲真,邢韶华.  生态学报. 2018(20)
[7]基于遥感和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J]. 谢余初,巩杰,张素欣,马学成,胡宝清.  地理科学. 2018(06)
[8]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以浙江省武义县南部生态公园为例[J]. 霍思高,黄璐,严力蛟.  生态学报. 2018(10)
[9]InVEST栖息地质量模型参数赋值的探讨[J]. 侯立文.  环境与发展. 2017(09)
[10]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 魏慧,赵文武,张骁,王新志.  生态学报. 2017(11)



本文编号:3575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75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