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2 11:03
翻译文学经典是当前翻译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该论题的系统讨论并不多见。李健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所译《包法利夫人》被称为翻译文学经典。本论文拟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依托,对翻译文学经典之经典化与经典性做出研究。第一,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是一个多种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从译作文本内部看,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直接原因是其译文对小说原作的诸多特点均有精彩传译,以与福氏风格极为相近的译语较为全面地传递出原作的风采神韵,还给福氏作品一个“可取的风格”。这种经典传译的关键性因素则在于,译者李健吾不仅对原作者福楼拜的创作有深入的研究与领悟,更与其精神相通、艺术理念一致。从互文性角度看,便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当然,译者以译入语“写作”的能力、恰当的翻译观念等也是“创作”翻译文学经典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翻译文学作品要成为“真正”的翻译文学经典,也必须得到各类读者的接受与认可,成为被发行、被阅读、被研究、被引用、被学习的经典对象。所以,一方面,翻译文学经典是本质的,拥有本体上的经典性质,比如它本身必须是高质量的翻译文学作品,同时拥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等;另一方面,...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翻译文学经典背景研究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
(一) 文本与文本的互文性特质
(二)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二、《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互文性传播历程
(一) 前提与基础
(二) 传播的手段——文本翻译
(三) 传播的“完成”
第二章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之经典化内因
一、经典译者李健吾
(一)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互文性
(二) 李健吾与其文艺成就
(三) 李健吾与福楼拜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
(四) 李健吾与翻译
二、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的经典译文
(一) 福楼拜之“真与美”的经典诠释
(二) 翻译中文化互文性因素的经典处理
(三) 《包法利夫人》其他特点的经典传译
第三章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之经典化外因
一、广义文本对李译《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作用
(一) 社会因素与文化权力
(二) 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三) 赞助人和普通读者
二、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与狭义文本的互文
(一) 翻译批评与翻译研究中的李译
(二) 翻译研究与文学研究对李译的引用与传播
第四章 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要素
一、译文内因素
(一) 译者经典化
(二) 译文经典化
二、译文外因素
(一) 原作
(二) 复译
(三) 传播与接受
第五章 翻译文学经典之经典性
一、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一) “经典”与“文学经典”
(二) 翻译文学经典
二、翻译文学经典自身的“经典”性质
(一) 感性认识层面
(二) 理性认识层面
(三) 可参考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何谓翻译文学经典[J]. 宋学智. 中国翻译. 2015(01)
[2]翻译经典的互文性解读[J]. 于辉,宋学智. 外国语文. 2014(05)
[3]译作经典的生成: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J]. 于辉,宋学智. 学海. 2014(05)
[4]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既不是中国文学又不是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即第三种文学需要特殊理论[J]. 李田心.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01)
[5]古典与现实:李健吾对莫里哀喜剧的研究和阐发[J]. 徐欢颜.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2)
[6]多义性与文学翻译的张力[J]. 曹丹红.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2)
[7]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J]. 袁圆,屠国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14(01)
[9]论李健吾与莫里哀喜剧的精神联系[J]. 胡德才.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3)
[10]《新青年》的文学翻译[J]. 赵稀方. 中国翻译. 2013(01)
博士论文
[1]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 朱健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D]. 王增岩.湘潭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0208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翻译文学经典背景研究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
(一) 文本与文本的互文性特质
(二)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二、《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互文性传播历程
(一) 前提与基础
(二) 传播的手段——文本翻译
(三) 传播的“完成”
第二章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之经典化内因
一、经典译者李健吾
(一) 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互文性
(二) 李健吾与其文艺成就
(三) 李健吾与福楼拜高度的主体间互文性
(四) 李健吾与翻译
二、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的经典译文
(一) 福楼拜之“真与美”的经典诠释
(二) 翻译中文化互文性因素的经典处理
(三) 《包法利夫人》其他特点的经典传译
第三章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之经典化外因
一、广义文本对李译《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作用
(一) 社会因素与文化权力
(二) 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三) 赞助人和普通读者
二、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与狭义文本的互文
(一) 翻译批评与翻译研究中的李译
(二) 翻译研究与文学研究对李译的引用与传播
第四章 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要素
一、译文内因素
(一) 译者经典化
(二) 译文经典化
二、译文外因素
(一) 原作
(二) 复译
(三) 传播与接受
第五章 翻译文学经典之经典性
一、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一) “经典”与“文学经典”
(二) 翻译文学经典
二、翻译文学经典自身的“经典”性质
(一) 感性认识层面
(二) 理性认识层面
(三) 可参考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何谓翻译文学经典[J]. 宋学智. 中国翻译. 2015(01)
[2]翻译经典的互文性解读[J]. 于辉,宋学智. 外国语文. 2014(05)
[3]译作经典的生成: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J]. 于辉,宋学智. 学海. 2014(05)
[4]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既不是中国文学又不是外国文学的翻译文学即第三种文学需要特殊理论[J]. 李田心.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01)
[5]古典与现实:李健吾对莫里哀喜剧的研究和阐发[J]. 徐欢颜.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02)
[6]多义性与文学翻译的张力[J]. 曹丹红.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2)
[7]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J]. 袁圆,屠国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14(01)
[9]论李健吾与莫里哀喜剧的精神联系[J]. 胡德才.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3)
[10]《新青年》的文学翻译[J]. 赵稀方. 中国翻译. 2013(01)
博士论文
[1]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 朱健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D]. 王增岩.湘潭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0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6020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