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优化的台北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优化的台北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滨水景观 生态修复 休闲观光 城市边缘区 台北社子岛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城市无序扩张,各类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在进行场地的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更多的考量当地的生态特性以及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本次的项目规划地所处的社子岛北岸作为台北市典型的城市边缘区滨水空间,拥有优渥的生态资源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围绕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及其生态优化展开调查、研究,并进行规划设计实践。在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解读法、实地调研法进行相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及生态优化的经典案例,以“深生态”理念和“反规划”应用途径作为本次研究和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针对台北社子岛北岸特殊的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条件限制,确立生态优先、整体发展、地方特色、功能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原则。通过进行驳岸生态修复、农地体验型景观再造、潮间带生态缓冲区构建等方式,保护滨水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脉络,践行充分发挥城市边缘区滨水带生态廊道作用的规划构想;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经济效益、文化基础等与该地的生态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在充分考量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规划,让流动的水成为生态保育和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的承载,为项目地带来新的活力,以期对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空间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滨水景观 生态修复 休闲观光 城市边缘区 台北社子岛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摘要11-12
- Abstract12-13
- 1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2.1 文献研究法15
- 1.3.2.2 案例解读法15
- 1.3.2.3 实地调查法15
- 1.3.2.4 规划实践法15-16
- 1.4 研究框架16-17
- 2 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优化研究概述17-25
- 2.1 相关概念解读17-18
- 2.1.1 城市边缘区17
- 2.1.1.1 概念界定17
- 2.1.1.2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优势与存在弊病17
- 2.1.1.3 城市边缘区游憩用地的存在意义17
- 2.1.2 城市滨水绿地17-18
- 2.1.2.1 概念界定17-18
- 2.1.2.2 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18
- 2.1.3 生态设计18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同类项目资料分析18-25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8-19
- 2.2.1.1 国外研究现状18-19
- 2.2.1.2 国内研究现状19
- 2.2.2 国内外同类项目案例分析19-25
- 2.2.2.1 案例一:秦皇岛滨海景观区19-20
- 2.2.2.2 案例二:成都活水公园20-21
- 2.2.2.3 案例三:香港湿地公园21-22
- 2.2.2.4 案例四:台湾宜兰维管束计划22-23
- 2.2.2.5 案例五: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23-24
- 2.2.2.6 案例六:美国西雅图海滨公园24-25
- 3 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优化理论解析25-27
- 3.1 理论概述25-26
- 3.1.1 景观生态学25
- 3.1.2 环境心理学25-26
- 3.1.3 环境美学26
- 3.2 应用深化26-27
- 3.2.1 深生态学应用26-27
- 3.2.2 反规划途径应用27
- 4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研究及策略27-30
- 4.1 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空间面临的生态问题27-28
- 4.1.1 自然资源保护不力27-28
- 4.1.2 经济开发建设盲目28
- 4.1.3 社会人文构建迟缓28
- 4.2 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的复合型生态价值28
- 4.2.1 自然生态价值28
- 4.2.2 经济功能价值28
- 4.2.3 社会人文价值28
- 4.3 城市边缘区滨水景观带生态优化规划策略28-30
- 4.3.1 自然生态的规划策略——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29
- 4.3.1.1 水域资源保护与恢复29
- 4.3.1.2 自然岸线保护与生态驳岸设计29
- 4.3.1.3 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29
- 4.3.2 景观生态的规划策略——保持景观结构整体性29
- 4.3.3 经济生态的规划策略——保障资源利用高效性29
- 4.3.4 人文生态的规划策略——体现生态优势地域性29-30
- 5 城市边缘区生态优化实践——台北社子岛北岸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30-64
- 5.1 规划背景30-40
- 5.1.1 社会环境解读30-31
- 5.1.1.1 《台北市综合发展计划书》30
- 5.1.1.2 《台北市未来30年都市发展愿景纲要计划》30
- 5.1.1.3 《台北市士林区都市计划通盘检讨(主要计划)案》30-31
- 5.1.2 项目概况31-40
- 5.1.2.1 项目背景及规划范围31
- 5.1.2.2 区位分析31-33
- 5.1.2.3 水文分析33-34
- 5.1.2.4 气候分析34-35
- 5.1.2.5 现状用地分析35-37
- 5.1.2.6 现状公共交通分析37
- 5.1.2.7 现状堤坝及高程分析37-38
- 5.1.2.8 现状植物资源分析38-39
- 5.1.2.9 现状鸟类资源分析39-40
- 5.2 社子岛北岸滨水带现状综合解读40-41
- 5.2.1 优势解读40
- 5.2.2 劣势解读40
- 5.2.3 机会解读40-41
- 5.2.4 威胁解读41
- 5.3 生态优化思路——规划构想41-43
- 5.3.1 规划依据41
- 5.3.2 规划目标41-42
- 5.3.3 规划定位42
- 5.3.4 规划原则42-43
- 5.3.4.1 生态优先原则42
- 5.3.4.2 整体发展原则42
- 5.3.4.3 可持续发展原则42-43
- 5.3.4.4 地方特色原则43
- 5.3.4.5 功能多样性原则43
- 5.3.5 规划策略43
- 5.4 生态优化实践——总体规划设计43-49
- 5.4.1 总平面规划44
- 5.4.2 功能分区规划44-45
- 5.4.3 景观空间结构规划45
- 5.4.4 交通动线规划45-46
- 5.4.5 植物种植规划46-47
- 5.4.6 竖向规划47-48
- 5.4.6.1 竖向空间规划47
- 5.4.6.2 典型驳岸竖向空间分析47-48
- 5.4.7 经济技术指标48-49
- 5.5 生态优化应用——分区规划设计49-57
- 5.5.1 岛头观澜区49-51
- 5.5.2 生态游憩区51-52
- 5.5.3 科普保育区52-54
- 5.5.4 农业景观区54-56
- 5.5.5 创意活动区56-57
- 5.6 生态优化阐释——专项设计57-64
- 5.6.1 生态修复型驳岸设计57-60
- 5.6.1.1 生态修复型驳岸设计概述57-58
- 5.6.1.2 生态修复型驳岸设计原则58
- 5.6.1.3 生态修复型驳岸设计应用58-59
- 5.6.1.4 生态修复型驳岸渗透性材质选择59-60
- 5.6.2 生态优化型种植设计60-61
- 5.6.2.1 生态优化型种植设计概述60
- 5.6.2.2 生态优化型种植设计原则60
- 5.6.2.3 生态优化型种植设计应用60-61
- 5.6.2.4 生态优化型种植设计植物材料选择61
- 5.6.3 生态体验型农业设计61-64
- 5.6.3.1 生态体验型农业设计概述61-62
- 5.6.3.2 生态体验型农业设计原则62
- 5.6.3.3 生态体验型农业设计应用62-64
- 6 总结与讨论64-66
- 6.1 项目思考与总结64-65
- 6.2 讨论65-66
- 6.2.1 研究不足65
- 6.2.2 研究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69-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静;吴菲倩;董莎莎;任光淳;;乌镇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对喜好度的影响分析[J];现代园艺;2013年21期
2 王强;;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4年04期
3 罗薇;厦门滨水景观中国厦门海昌区[J];世界建筑导报;2004年06期
4 周一晴;姬向华;;浅谈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水景观规划[J];山西建筑;2006年05期
5 陈霞;陈卫忠;;浅析滨水景观空间的诗画情趣[J];江苏建筑;2006年05期
6 郑文俊;程道品;;桂林“两江四湖”景区滨水景观特色及其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7 王焱;胡晶明;梁隐泉;;园林绿化中的滨水景观规划探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吴力立;;堤岸下的景观—大田均溪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J];福建建筑;2009年03期
9 武明煜;魏静;;浅析滨水景观之设计要素[J];网络财富;2009年20期
10 贾永强;柯雄斌;;析咸宁市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J];中外建筑;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詹美旭;宗跃光;;莫愁湖滨水景观变迁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翅;;以地域文化创建城市生活的舞台——遂宁涪江滨水景观带南段规划设计[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乔旭;;浅析城市滨水景观中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以清河·丰收渠(城区段)两岸滨水景观综合治理为例[A];2013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4 向超伟;;城市滨水风光带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探讨——结合邵阳市资江两岸滨水景观规划研究与实践[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5 叶青;;滨水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心理学要素简析[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陈博君;以人为本——和谐滨水景观的关键[N];中国花卉报;2006年
2 苏杭;杭州规划千岛湖滨水景观带[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杜怀宇;通河加快推进滨水景观带建设[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安辑;设计界探讨滨水景观和谐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记者 陈湘萍;打造南宁新的滨水景观带[N];南宁日报;2007年
6 记者 董学彦;我省投资2.5亿元为江油再造滨水景观走廊[N];河南日报;2009年
7 记者 唐筱葳;大运河滨水景观初具雏形[N];淮安日报;2011年
8 于洪学 记者 胡占富;哈市投资亿元建沿江滨水景观长廊[N];哈尔滨日报;2009年
9 佳翟;南宁构筑绿色滨水景观长廊[N];中国建设报;2001年
10 胡建勋;沙田构建滨水景观带[N];东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树强;京杭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滨水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箫竹;北方滨水景观的驳岸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齐若名;浑河西峡谷滨水景观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欢;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抚宁县洋河景观带规划设计[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方舒;基于辨识度提升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水景观系统架构[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5 于西宁;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滨水景观带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梅雅茹;南昌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7 于宝;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8 肖健;滨水景观通廊空间指数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邱雯;南平市朱熹路(夏道段)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10 孙娜;郯城县白马河滨水景观带规划[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0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56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