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精神的反省与体证
本文关键词: 艺术 绘画 价值 本体 出处:《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今天艺术难以定义,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价值不明,绘画更显得渺小。身在其中,思想难免沉浮不定,深感不能立定根基,则难以生长。本文基本义理在于以心为体,以一彻底的唯心论为基础,肯认一切文化活动皆由一精神贯注之,,分出真、善、美为人之精神活动的三个领域,皆根于此心。而肯定求美为艺术活动之价值。以此为基础进而明求美之活动根于自己的心上,从心而发,非由外铄。明一切内在的思想观念与外在客观条件皆是助缘,而非动因。由此而立定精神,将此精神贯注于欣赏与创作活动中,而使此心呈现。本文以分析哲学、道德、科学、自然、技巧与美的关系为路径,明确在何层面上产生影响,并最终肯认美根于心,并超拔于此各种影响中,复又在此种种限制中显现出此心之超越性。由此而明以上所说之意。
[Abstract]:Today ar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reason why art is the value of art is not clear, the painting is even more small. In the body, the thought is inevitably ups and downs, deeply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grow. The basic justice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taking the heart as the body.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idealism, it is willing to recognize that all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carried through by one spirit, dividing out the three fields of spiritual activity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s human beings. Both are rooted in this heart, and affirm the value of beauty as an artistic activity. On this basis, the activity of seeking beauty is rooted in one's own heart,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heart, not from the outside hearty. It is clear that all internal ideas and external objective conditions are helpful. Instead of motivation, the spiri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pirit is absorbed in the activities of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 mind is present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morality, science, nature, skill and beauty, makes it clear at what level it has an impact. In the end, we will recognize that beauty is rooted in the heart, and transcend the influence in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nd in these restrictions, we will show the transcendence of this min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强苓;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与境界[J];美术观察;2003年11期
2 孙鸿;人类精神与文学艺术精神之重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平;论凡·高的自然观及其艺术精神[J];艺术百家;2004年06期
4 刘大为;当代人物画的艺术精神[J];美术;2005年09期
5 张殊琳;;不该失落的艺术精神——从《应用速写》的写作初衷谈速写教学[J];文艺评论;2006年04期
6 刘宗超;;汉代艺术精神及其范型意义[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7 王志明;;艺术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同一性[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8 孙琪;;徐复观论儒、道艺术精神之会通[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9 史爱兵;;仁善之音——徐复观谈儒家艺术精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翟志立;;索源求真透悟妙理——浅析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J];美与时代;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振华;;中、日电影美学观与艺术精神之比较[大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冬君;艺术精神哪去了[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姜宝林;水墨青花的艺术精神[N];光明日报;2014年
3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超越的精神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维武;从心到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路[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韩洪刚;遗失与再现[N];美术报;2006年
6 谷卿;乐舞书画:礼乐文化的艺术精神[N];深圳商报;2011年
7 老逻辑;艺术精神的散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研究中心主任 程义伟;选择,接受和创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9 李少凤 李跃;追寻大师人生足迹 传承艺术精神[N];梅州日报;2013年
10 续鸿明 (《中国文化报》读书版编辑);谈艺三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2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东亮;艺术应当求真[D];南昌大学;2012年
2 计国彦;精神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3 范晓利;“空”在国画中之审美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毛天斌;成都平原史前地域性艺术精神与图形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甘晟;艺术精神的反省与体证[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饶岱珲;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7 谢韵菲;心源造化,妙悟自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8 谢宏雯;原始岩画艺术精神的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邓恩谦;淡泊以明志——论莫兰迪的艺术精神[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山杉;格兰特·伍德作品及其艺术精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1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0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