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博物学视域下的《清宫海错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1 08:01

  本文关键词: 海错图 聂璜 图像特征 化生说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明末清初聂璜所著的《海错图》是中国博物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该著作内容翔实,图像清晰,具有很高的博物学和科学史的研究价值。这部著作后来以《清宫海错图》为题出版,本文即以《清宫海错图》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海错”一词的范畴、写作背景、图像分析和命名方式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聂璜绘制海错图谱的原因、化生说对其“海错”的定义和分类的影响,其身份对写作动机与写作方式的影响,西洋风格博物画和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明末兴起的实证主义思潮对聂璜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导致其考据工作的严谨与细致。聂璜为研究海错所做的实证工作,不仅针对相关文献,还力图通过云游四方亲眼见证海错实物,踏足中国大半领土期间,在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助下,收集了很多博物学方面的奇闻异事。化生说是解释物种起源和某些生物个体发生的学说,源于道教理论。聂璜深受化生说的影响,直接导致他对海洋的崇拜,并且衍生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海洋的概念。他认为,海洋森罗万象,既生存着现实生物,其中很多都是可以供人类使用或把玩的,同时也孕育着传说生物,这些生物以龙为尊,或者行踪诡秘或者变化无常,而根据化生观念,它们自可形成一套具有等级差异的生态体系。西洋风的博物画一般特点鲜明,利用图示组合法将动植物整体拆分开来,聂璜在《海错图》中多次使用了这种图像表现方式。此外,他不仅吸收了西方博物学画的图示组合方式,也在图像的色彩、明暗、构图等方面学习西洋风格绘画,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明显与当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主流表现方式不一致。然而,尽管聂璜的《海错图》在绘画技巧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人的表现力,但在对“海错”的命名与分类上却没有构建出一套系统分类体系。总体来看,聂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西方博物学知识,但是中国传统博物思想在其作图的过程中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他利用西方博物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图像表现方式是为了实证的目的服务,但是其实证的方法却不是近代西方实验科学的方法,而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观察总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2;G2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钊;;博物学与中国画的交汇:谈蒋廷锡《塞外花卉图》卷[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01期

2 郁文韬;;皇帝的博物图——余省、张为邦绘《摹蒋廷锡鸟谱》《兽谱》研究[J];中国美术;2016年03期

3 吴国盛;;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J];学术月刊;2016年04期

4 吴国盛;;自然史还是博物学?[J];读书;2016年01期

5 洪纬;曹树基;;《闽中海错疏》中的鱼类分类体系探析[J];中国农史;2012年04期

6 张世义;商秀清;;“清宫海错图”中的4种鱼类[J];生物学通报;2012年07期

7 李倍雷;;图像、文献与史境:中国美术史学方法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江晓原;;中国文化中的博物学传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刘华杰;;博物学论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邹振环;;《海错图》中的神秘动物[N];文汇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爱东;东传科学与明末清初实学思潮[D];山东大学;2014年

2 洪纬;明清以来传统鱼类分类方法研究(1491-1947)[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卓;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植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02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02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d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