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真之游—谈我的花鸟画创作体会
本文选题:采真 切入点:造化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采真之游”四字虽然出自于《庄子》,原文有恬淡无为之义,但对于创作实践的我来说,可以感悟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由此,产生了两种理解:一、“采真之游”的“游”应当成为我创作实践的过程,这过程的本质是“采真”。二、“采真”是以一种逍遥的、无挂碍的心态去创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对于“真”我加深了理解,其有四重含义:一、眼中之真;二、心中之真;三、手中之真;四、无尽之真。由之进行的笔墨实践,因为理性清晰而不再蒙昧、不再被动,至少能从主观思想上认识“造化”即从“大然的鬼斧神造之功”理解大自然,去产生表现的内动力。从而,,把“真”留住并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
[Abstract]:Although the four characters of "Tour of taking Truth" come from "Zhuangzi", the original text has the meaning of nothing to do, but to me of creative practice, I can feel that nature is allowed to go along with natur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understanding: first, the "tour" of "taking the truth" should be the process of my creative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this process is "taking the truth". Second, the "taking the truth" is created with a kind of free and unhindered menta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y teacher, I have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ruth", which has four meanings: first, the truth in the eyes; second, the truth in the heart; third, the truth in the hands; fourth, the truth in the hands; fourth, the inexhaustible truth. The pen and ink practice carried out by it is no longer ignorant and passive because of the clarity of reason. At least we can understand "creation" from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that is, to understand nature from "the work of God's creation", to produce the internal power of performance, and thus to retain "truth" and transform it into his own painting languag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韵;;仿古与生态园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园林设计特色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苏勇;内与外的限制——合肥东方国际会议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4 黄超;;风景区出入口道路沿线地区控制规划浅析——以九华山佛光大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刘晓晨;宋磊;;作为户外游憩空间的名胜古迹的设计营造研究——以青岛崂山太清游览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余振齐;;当下:我们能艺术化生存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项鑫;;试谈山水画中“点”的造型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刘玉;;魏晋女性与“越名教而任自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王见楠;;美,无处不在——自然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达林;;从“字”与“画”的关系中探索汉字设计的新形式[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宋敏;;笔墨当随时代——从当代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概况中看传统中国画对当代中国动画片设计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吴晓;王芳;;王辛笛诗歌的禅学意蕴[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6 周静雨;;寻找普鲁斯特笔下的自然景色美[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林岚;;禅宗对中国文人画之影响[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8 张道葵;;空白与接受——中西审美经验比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9 耿波;;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的对话潜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10 孔建平;;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晋;别开生面写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2 张岳;赵佶《瑞鹤图》与边景昭《竹鹤图》的对比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649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64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