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背景下新具象绘画笔触语言特征
本文选题:新具象绘画 + 笔触的精神表现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地步。随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推翻了现代主义崇拜个人化,过分重视形式语言的艺术观念,而转向服务大众的艺术本源上来,在绘画领域便出现新具象绘画,新具象绘画并不是特指某一个艺术流派,而是指一种艺术思潮,新具象绘画在不同的国家地域也有不同的称谓,在美国称之为新形象主义,在英国称之为新精神绘画,而在德国又被称谓新表现主义,尽管称谓不同,但是他们主张的绘画观念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反对现实主义过于表现自身情感,不顾观众是否能够看懂,将绘画变为毫无理性的涂鸦游戏,主张绘画应该回归到艺术最初的价值上来,所以他们将把目光放在具象绘画上,以更为亲和的态度重新与观众建立最基础的联系方式。但是与传统绘画单调的绘画语言不同,新具象绘画融合了抽象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和个人情绪的表现,通过色彩、笔触来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创造了鲜明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如卢西安·弗洛伊德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肖像作品,洛佩斯·加西亚梦幻典雅的现实主义绘画,艾瑞克·费舍尔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国中产阶级绘画,作品批判与调侃中国社会现状的刘小东。他们的具象绘画不同以往的学院主义绘画,取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没有任何的题材局限和绘画语言条条框框的束缚,任何事物皆可进入到他们的画面之中,不再受宗教,甚至道德的局限,也不再一味的美化和赞扬,延续了现实主义抽象绘画提倡的个性自由,同时吸收抽象绘画的语言特点,将色彩,笔触,,肌理、材料运用到自身的创作过程中来,以丰富画面效果,同样具备形式语言的自身审美价值。可谓是博取众家之所长,在继承与批判中发展绘画艺术,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主义批判传统的再批判,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而在新具象绘画的角度上,抽象的形转化为笔触的样式,继承了抽象主义绘画对精神表达的看法,使之成为自身作品中的一个部分,一个表现精神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一种方法,通过笔触来感染观众,传达艺术家对其所表现主题的内涵认知以及自身的精神特质。同时将其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审美因素,使观众从各个层面上都能去欣赏这副作品,这大大的扩展的艺术的接受人群,使艺术作品重新回归到服务大众的社会地位中来。
[Abstract]:In the 1960s , the modern art had reached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 The later post - modernism thought overthrew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modern doctrine ,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formal language , but also called the new expressionism in the field of painting . This paper inherits the view of abstract painting on spiritual expression , makes it a part of its own works , a method of expressing spiritual value and spiritual meaning , which is used as a valuable aesthetic factor to convey the artist ' s connotation cogni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its own spiritual traits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蒲天村;;对植物色彩艺术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储可可;;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张晓玲;;论广告创意中的视觉化转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鸣钟;;表现主义内在因素对绘画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朱露露;;马蒂斯的艺术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8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封丽娟;;数字设计在版面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李洁;王海军;;书法的“线”及其表现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陈昭霓;;视频媒体中的动态版式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郭亚男;;现代城市雕塑的色彩空间[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华云;;商用汽车色彩设计浅析[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莉;;让色彩呈现生命——色彩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嘉熠;理想范本与职场影像塑造[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10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旭民;合成时代——概述绘画材料对油画学科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鹏;关于设计中如何进行主动视觉思维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8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96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