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张大千绘画的意图模式

发布时间:2019-04-27 03:46
【摘要】:张大千是闻名世界的中国画大师,他的成功源于他的绘画意图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脉搏,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张大千的一系列艺术实践和追求,体现着明显的意图性,反映了艺术家对历史、社会及艺术目的强烈的自我经营意识。通过对张大千绘画意图模式的解读,不但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张大千的绘画,也能够真正理解张大千在近现代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
[Abstract]:Zhang Daqian is a world-famous master of Chinese painting. His success is due to his intention to match the pul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expres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Zhang Daqian's series of artistic practices and pursuits reflect the obvious intention and reflect the artist's strong sense of self-management to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artistic purpos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ang Daqian's painting intention pattern,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Zhang Daqian's painti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but also truly understand Zhang Daqian's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张大千绘画中的色彩研究”(项目编号:SC13E098)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立民;张大千的山水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张大千回顾展作品[J];美术;2002年01期

3 李永翘;张大千图话(七)[J];荣宝斋;2003年03期

4 李永翘;张大千图话(八)[J];荣宝斋;2003年05期

5 李永翘;张大千图话(十一)[J];荣宝斋;2004年04期

6 李永翘;张大千图话(十二)[J];荣宝斋;2004年06期

7 张大千;张大千精品欣赏[J];收藏家;2004年11期

8 ;海外遗珍——张大千特辑[J];艺术市场;2005年08期

9 李永翘;;张大千图话(十三)[J];荣宝斋;2005年05期

10 李伟;;张大千羁留海外的隐衷(一)[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8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中秀;张大千的悲哀——张氏履历笺证(续)[N];东方早报;2013年

2 魏学峰;关于张大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李炻;张大千的书法承传[N];国际金融报;2000年

4 曲冠杰;张大千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刊实习记者 孙玉洁;到历博去看张大千真迹[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包立民;成也子杰,败也子杰:张大千进军巴黎前后[N];东方早报;2012年

7 王中秀;张大千的悲哀——张氏履历笺证[N];东方早报;2013年

8 黄鼎;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N];美术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李晓燕;张大千画展缘何遇“冷”?[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记者 李力;大千世界 别有韵味[N];金融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江林;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崔美诗;论张大千与石涛的笔墨渊源[D];沈阳大学;2015年

3 林];浅析张大千三顾敦煌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言莎莎;张大千与刘海粟的泼彩绘画技理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5 彭宝秋;从张大千泼彩山水看“墨色”协调问题[D];扬州大学;2015年

6 黄佳雯;张大千书法风格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7 王希;论张大千泼彩山水画凤格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俊;张大千人物画稿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9 杨晓芸;张大千女性交游与艺术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10 蒲海红;张大千泼彩泼墨山水画视觉图式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6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466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