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家山雅游—倪瓒《虞山林壑图》的笔墨图式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7-03-27 02:07

  本文关键词:家山雅游—倪瓒《虞山林壑图》的笔墨图式及其文化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虞山林壑图》是倪瓒的晚年佳作。洪武四年,倪瓒在虞山拜访了友人伯琬高士,为了答谢友人的盛情款待和表现二人的深厚情谊,倪瓒描绘了虞山的湖光山色来纪念此番交游。作为一幅“纪游山水”题材的画作, 《虞山林壑图》在倪瓒原有的笔墨程式和空间构图上展现出丰富的变化,这一形式上的变化皆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倪瓒与江南文人“家山雅游”的这一主题。我们也只有将此图置于风格史和文化史的双重脉络里才能更好的理解它。本文首先将对《虞山林壑图》的笔墨与构图进行形式分析。倪瓒作品中的“一河两岸”构图形式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形式在倪瓒晚年更臻于成熟。通过梳理倪瓒早期作品的“一河两岸”形式,我们可以知道《虞山林壑图》展现出与倪瓒早期作品颇为不同的风貌,倪瓒在原有“一河两岸”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却丰富的变化,加之对所运用笔墨的主动择取,使得《虞山林壑图》呈现出与以往萧疏幽寂作品迥然不同的变相。本文接下来通过分析款识指出《虞山林壑图》是画家纪念与友人交游的纪游之作,所以此种变相的出现不仅是倪瓒晚年笔法成熟之故,也是《虞山林壑图》描绘实地景观、呈现所游虞山整体印象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倪瓒与友人纪游与交游的目的和功能。倪瓒与友人游览江南山川之后,用心地创作了这么一幅画作,不仅可以表达情谊,更可以突出江南文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因为虞山作为有着深刻文化意蕴的江南名山,是江南文化的一个突出的象征。身处异族统治和改朝换代背景下的江南文人需要以一个超脱的文化价值完成对世俗的超越,以此在乱世中来安顿自己的心灵。元朝末年江南文人圈的形成与文人间的交游互动促进了“纪游山水”题材画作的发展,以《虞山林壑图》为代表的“纪游山水”成了江南文人之间寄托情思、交流感情的物质载体。在此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在明确此图的具体功能后, 《虞山林壑图》的文化内涵得到更深的挖掘,画中的虞山已经不仅仅是倪瓒与友人所居所游的自然实景,更是承载了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和人文价值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虞山林壑图》 “一河两岸” 纪游山水 江南文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10-12
  •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12-15
  • 第一章 《虞山林壑图》与倪瓒晚年之变15-29
  • 第一节 “一河两岸”15-20
  • 一 “一河两岸”形式的初成15-17
  • 二 渐变:个人际遇的改变与风格的成熟17-20
  • 第二节 《虞山林壑图》与倪瓒的晚年之变20-29
  • 第二章 《虞山林壑图》的文化内涵29-45
  • 第一节 《虞山林壑图》的画史背景29-33
  • 一 山水画的功能29-32
  • 二 元代山水画的演进32-33
  • 第二节 纪游山水和《虞山林壑图》33-45
  • 一 纪游传统33-35
  • 二 文人·纪游·虞山35-39
  • 三 隐逸、交游与江南文人的价值依托39-45
  • 结语 虞山——家山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驰;;倪瓒与《水竹居图》[J];书画世界;2007年05期

2 王克文;读倪瓒《虞山林壑图》[J];新美术;1996年03期

3 薛永年;;吴门派后期的纪游图[J];中华书画家;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尚斋;;纪游文学的发展与曹氏父子的纪游诗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彦霖;倪瓒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荣平;倪瓒与元代隐逸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敬峰;倪瓒山水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方;元末明初隐逸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关媛;王履纪游山水画及其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家山雅游—倪瓒《虞山林壑图》的笔墨图式及其文化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9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