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绘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20:01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在绘画方面,苏轼倡导诗画相通,推崇文人画,让绘画向诗歌靠拢,使绘画不断雅化,追求绘画的趣味和神韵,强调其表意功能和抒发个性情怀的特点;同时,苏轼也强调绘画由技巧向大道跃升,摆脱工匠气和艳俗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为“末技小道”的绘画在整个艺术领域中的地位。苏轼的绘画理论中如“传神”、“诗画一律”、“有道有艺”、“常理和常形”、“成竹在胸”等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影响颇深,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苏轼的书信、序跋、题记、题画诗等画论文献基础上结合苏轼的创作实践,剖析其绘画理论的内涵。苏轼的绘画理论内涵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诗画互通说、有道有艺说、形神兼备说。第一章讨论苏轼的“诗画互通”说。诗画互通既是苏轼对前人绘画理论的总结,也是苏轼极为重要的一个绘画理论主张。一方面,从诗画互通演变的情况来看,经过汉代的酝酿、魏晋时期的发展以及唐宋时期的成熟,诗歌和绘画结合的方式日渐成熟。历代文人对“诗画互通”这一命题的探讨也留下了许多文字记载。另一方面,苏轼的“诗画互通”主要体现为诗画意境的互通。诗画意境的互通,首先表现在诗歌和绘画在创造审美意境上的同一与互通,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语言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和象外之象,能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绘画笔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象外之意,能使人感受到画面之外的无穷诗意。其次,“诗画互通”是指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追求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意境。“自然天成”的诗画作品一直被诗人和画家奉为上品,他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实现这一艺术追求。苏轼认为,将诗歌与绘画结合,融合诗歌的抒情性和绘画的图像性,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便能创作出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意象,诗人和画家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诗画互通”还表为“摹写物象”上的相通之处,中国古代诗画运用“留白”的手法以实现审美意境的自然天成。第二章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理论中的“有道有艺说”,对于“道”和“艺”的关系的探讨,是苏轼绘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苏轼认为,“道”和“艺”是绘画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道”是指艺术家对世间万物的本性和天命的整体把握;“艺”也就是“技”,即技艺、技巧。画家只有实现“道”和“技”的统一,即实现艺术思想与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才能画出“传神”之作。苏轼的“有道有艺”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道”在绘画创作中起到统领作用,绘画之“道”要做到合乎自然、合乎法度、合乎人的品格。其二,画家技艺的训练能够显“道”,画家要加强艺术技巧的训练和“道”的修养,其艺术技巧要注重生活细节,并且要合于实际。其三,有道有艺,道艺并行。一方面,绘画创作要做到,有道有艺,道技结合,另一方面,道”和“技”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要以道领技,以技悟道。第三章主要探讨苏轼绘画理论中的“形神兼备”说。“形神兼备”说是苏轼对“形”与“神”关系的探讨,也是其绘画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传神论的深化、常理与常形的辩证关系以及身与物化、形神合一的绘画境界。其一,苏轼继承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观点,并推动了传神论向写意论的转变,从而提出了“得其意思所在”和“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的观点。其二,常理与常形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苏轼认为“常理”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另一方面,绘画可以“显其心志”。有“常理”的绘画形象能显现出客观对象所包孕的艺术家的主观心志。其三,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是“身与物化”。“身与物化”即由构思之前的“成竹在胸”到创作之后“身与竹化”再到画家穷理尽性以达到的生命境界——“与造物者游”。“诗画互通”说、“有道有艺”说,“形神兼备”说,是苏轼绘画理论的几个重要部分,他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丰富了北宋绘画理论,也是文人画在绘画意境、绘画创作以及绘画审美上的具体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12
本文编号:2713285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士部;;论苏轼“身与竹化”命题的美学思想内涵[J];书画世界;2012年01期
2 梁蓉蓉;刘韵清;;苏轼的道德人格内涵之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冯惠;;从苏轼评吴道子看他的绘画理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胡军;;试论苏轼画论形成与魏晋玄学之关系[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李颖;;传统艺术精神对苏轼画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6 李颖;张颖;;苏轼绘画理论评析[J];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7 陈健毛;;“寓意于画”:论苏轼“常理”说的美学理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张建军;;传神、写意、入理——苏轼的绘画理论[J];齐鲁艺苑;2007年04期
9 张冲;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苏轼的绘画理论[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由兴波,邓子勉;苏轼的书法艺术观[J];天府新论;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713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1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