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像的形在绘画中的变形与重组
发布时间:2017-03-29 13:14
本文关键词:谈物像的形在绘画中的变形与重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品读那些由变形与重组等因素而成就的画面时,我被画面中流露出的情感深深吸引。一幅作品首先表现出的是形式,简单的感性形式、复杂的知觉形式与神秘的情感形式。大多数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个性与特性。而这种特性想要被人感知,就需要艺术家主观的物象通过变形与重组表现出来。对于一幅作品,虽然色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物象的外形、线条的变化以及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因素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画面中的形象并非只是从客观物象中简单抽离出来的,而是根据我们的画面所需要的某种“形”——通过变形和重组的方式得到的。通过分析变形与重组在画面中出现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我们今后欣赏这类艺术作品以及绘画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变形与重组的基本含义,何为“变形”何为“重组”。两者之间是存在显性的联系与隐性的区别。通过这次的论文研究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画面的分析讨论,可以更加全面的去分析作品。与色彩在绘画中占有很大的影响一样,形体所产生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也很重要;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变形与重组产生的原因,它不是随机、偶然产生的,而是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外在的社会到观者的角度以及艺术家自身的角度共同分析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原因是多样的。它形成于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变化,以及空间环境的差异,这些因素促使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在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是如何使用变形重组这两种手法。艺术家使用不同手法表达不一样情感,使得作品有喜悦的,有悲伤的,有恐惧的,有压抑的,有思乡的,有反战的等等。不同的内容必然会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产生差异性。与此同时,艺术家由于自身的内在差异,每一种形态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第四部分是通过上述论述,结合自身的绘画创作,分析采用这种方式给我们的画面带来的影响,如何在绘画中运用以及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总之,变形与重组表现出来的美看起来是肆意的,放纵的,无拘束的,是直观的美感诉求。但它也是符合绘画规律,遵循绘画基本原理,是艺术家感性与理性相互碰撞出的火花。人们从作品中关注的不是物象是否准确,是否真实,而是从画面流露出的思想与情感是否真实。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去追求变形与重组,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差异性,选择适合的创作手法表达自身的情感。
【关键词】:物像的形 变形 重组 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绘画中变形与重组的概念12-19
- 1.1 变形12-13
- 1.2 重组13-14
- 1.3 变形与重组的关系14-15
- 1.4 变形与重组在绘画中的美学价值15-19
- 1.4.1 秩序感15
- 1.4.2 对立统一均衡感15-17
- 1.4.3 节奏感与韵律17-19
- 第2章 变形与重组产生的原因19-24
- 2.1 社会角度19-22
- 2.1.1 工业革命19-20
- 2.1.2 东方艺术与非洲艺术的传入20
- 2.1.3 哲学与心理学的影响20-21
- 2.1.4 战争21-22
- 2.2 艺术家的角度22-23
- 2.3 观者的角度23-24
- 第3章 绘画中物像的形的变形与重组呈现的不同方式24-35
- 3.1 基于形体结构的变形与重组24-31
- 3.1.1 简化造型24-26
- 3.1.2 对客观物象面积的改变而进行的变形与重组26-27
- 3.1.3 增强客观物象的透视关系27-29
- 3.1.4 对物象的形的分解与重构29-31
- 3.2 基于情感的变形与重组31-35
- 第4章 物像的形的变形与重组在绘画中的影响与运用35-39
- 4.1 对油画创作的影响35-36
- 4.2 如何运用变形与重组以及所要注意的问题36-39
- 4.2.1 如何运用36-38
- 4.2.2 所要注意的问题38-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3
- 后记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钟录;;传统线描人物画形体构成中空间立体的塑造——工笔白描人物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J];美苑;1987年02期
2 陈志明;;意象素描的形式语言[J];美术大观;2008年03期
3 晏e
本文编号:274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