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4
【摘要】:清末民初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处于中国美术史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渡期,其在继承明清以来江浙地区文人画传统图式的基础上,以上海这座近现代崛起的城市为平台,在特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内部形成了延续吴门之风的“改琦、费丹旭派”,传承陈洪绶、华新罗的“任派”以及上海城隍庙画派等三种画风。论文旨在梳理三种画风的创作发展脉络,分析其客观社会因素,进行画风溯源,论述与解析不同画风的形成、画家群体的构成及其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核,揭示它们在传统中国人物画发展乃至中国美术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并对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中国人物画勃兴的启示作用。具体而言,本文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即清末民初为时间段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第一章始,对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背景与画风构成与溯源进行阐述,论述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客观因素与时代背景,并从画风溯源的角度,提出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概况,并结合史实对影响其形成的溯源传统进行分析与论述,构建本文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其次,以三种画风的创作研究为内容分别设立二、三、四章节,以史实资料为基础,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为依据,系统性按章节分别论述在清末民初这一阶段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各自的艺术实践。分析与论述三种画风各自开派画家风格鲜明的艺术创作,并对各画风的艺术特征及其延续与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梳理三种画风各自画家群体的构成及其中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与发展脉络,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第五章结合本文第二、三、四章三种画风创作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对其构成关系中的联系与差异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就其历史地位与流弊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通过以上三种画风的梳理与解析,不仅可进一步完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整体性研究,更对掌握中国人物画创作发展乃至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12
【图文】:

上海外滩,作者,文史,古籍出版


17江绍兴、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可以说携有江苏与浙江文史杂志》1999 年第 1 期海上墨林·广方言馆全案·粉墨丛谈》,【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图 1-1 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外滩 作者佚名 摄于 1860 年

汤姆逊,约翰


士大夫为主的收藏群体,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与工商味,即在城市生活的新收藏群体对于中国画的价值取“澄怀味象”、山水田园等人文情怀,其更关注于现社会趋势下,人物画成为主要受欢迎的题材之一,较提高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景与时代氛围下,移居海上的画家所面临的境况与以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乃至收藏群体审美趣味的改变都要的影响,但这些也成为之后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一。背景下的商业化氛围失败后,西方列强掀起一波进一步瓜分中国的狂潮对同时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太平天国的东进又进农一

巡捕,租界,社会历史,博士


生了诸多的改变,商业运作的介入,绘画商品属性的显现,画的创作氛围。尽管这些因素不足以从根本上决定海派绘,但不可否认其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绘画创作不自觉的作的制约。故从外部客观条件出发,我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动海派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新面貌形成的因素之一。境下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展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的经济模式、商业化氛围与其它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样,清末民初的上海另一个后不平等条约而带来的租界文化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上海正式开埠的日期为 1843 年 11 月 17 日,开启了上海成通商口岸之一。而上海的租界历史最早源起于先后于 1845界和法租界。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 1863 年逐渐的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淋;;王一亭人物画探析[J];中国美术研究;2015年02期

2 陈晔;;承继、流变与创新:海派绘画与近代上海文化[J];都市文化研究;2012年01期

3 孙逊;;“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4 陈瑞林;;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1840—1937年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陈传席;;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王一亭[J];国画家;2006年03期

6 陈永怡;近代书画社团的经济性质与功能[J];新美术;2005年03期

7 王树村;;吴友如、钱慧安与年画[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周刃;俞明生平及其绘画[J];收藏家;2005年09期

9 徐建融;廿世纪的海派人物画[J];收藏家;2004年08期

10 张长虹;“海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研究;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780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80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