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山水画论中“真”范畴的内涵及其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22:45
   “真”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中不能回避的概念,尤其在山水画理论中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荆浩、郭熙、韩拙的画论观点为代表梳理“真”的内涵层次,并探究其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及其生态审美意蕴。在先秦文献中,庄子之同时代及其之前的思想家鲜少涉及“真”的概念。直到《庄子》成书后,“真”的概念才开始成为重要概念甚至核心概念。《庄子》中涉及的“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之道,二是物之本性,庄子关于“真”的阐述,其核心在于尊重天地万物的自然属性,不作伪,不矫饰,把生命精神与宇宙精神相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绘画发展史上,“真”的概念在《笔法记》之前没有被明确定义过,但是“真”的内涵贯彻其中,借助不同的概念得以体现。五代时期,荆浩首次探究了“真”的概念,并提出了“图真”说。《笔法记》的“图真”理想是在庄学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华”“实”“真”“似”的精彩辩述后论证的。“图真”要求画家不能停留在山水外在形貌的描写上,应该通过形象抵达对象的生命实质和气韵神采,明物之理,物之气,物之性。荆浩所谓“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形似”和“气质”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貌的统一。总体来说,笔法记中“真”这一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形之真,即描绘自然景物客观而真实的形貌状态;道之真,即物象之规律、内在气韵,通过物象表达宇宙本体之真;心之真,即画家的主观情志,画家的真情、真性在笔墨间的自由舒展,后两者实为一体,相互交融。《笔法记》之后,郭熙的《林泉高致》与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又对“真”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化。郭熙提出了“真山水”的重要概念,指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为探求“真山水”,需“身即山川而取之”。韩拙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具体化了写“真”的要求,主张“求古法,写真山”,为求物之真,需循物之理。“真”的内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山水画创作中,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模式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根基之上,要求艺术家在审美创造过程中遵循自然生命之道,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观照自然,并最终融于自然,使艺术创造成为生命之道的自然显现。“真”的审美理想建立在“气化论”的哲学基础上,要求作品气质俱盛,充分体现宇宙生命精神和内在的生命力。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画论与生态审美智慧;
    二、中国绘画美学中的“真”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论中“真”范畴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庄子》中“真”的内涵
    第二节 《庄子》中“真”的具体表现形态
    第三节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
第二章 “度物象而取其真”——《笔法记》中的图真思想
    第一节 《笔法记》之前与“真”有关的画论思想
    第二节 《笔法记》中“真”的内涵
    第三节 《笔法记》中“图真”之途径
第三章 “真山水”——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物真观
    第一节 “真山水”的内涵
    第二节 观照“真山水”的途径——“身即山川而取之”
    第三节 “真山水”的审美理想
第四章 辨山之名状、写自然之真——韩拙对写“真”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求古法,写真山”
    第二节 “昧乎理者,则失物之真”——韩拙的气理思想与图真
第五章 山水画论中“真”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第一节 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模式
    第二节 气韵生动与生生之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艳婷;;试论韩拙山水画创作的方法论和精神观[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曾繁仁;;试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方明;;庄子“真”的生存意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陈良运;论“真”的美学内涵[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5 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蔡罕;《林泉高致集》与郭熙的山水画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杨国荣;“求真”的多重文化意蕴[J];学术界;1998年06期

8 高建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2830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30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