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的肌理表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22:55
   中国自古就是衣冠大国,人物画历来重视服饰的表现,而肌理是研究服饰表现新的突破口。肌理表现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绘画中已经出现,但是由于传统中国画重视笔墨,所以肌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在当下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被广泛运用,这是时代发展的新倾向,是在不丢失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突破和提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当代工笔人物画表现服饰有很多方式,而本文研究的是肌理表现,通过梳理工笔人物画服饰肌理表现的发展概况,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的肌理表现类型:即笔绘肌理和非笔绘肌理两种类型,总结出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的具体肌理表现主要体现在工具材料的积极扩展:传统工具材料再加工、非传统工具材料的运用;技法技巧的实验探索:质地纹理的追求、水墨色彩表达;思想观念的大胆突破:借鉴外来艺术观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等。这些不同层面的肌理表现不仅充实完善了工笔人物画服饰的表现力,而且对工笔人物画和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但是在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肌理表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忽视传统,精神内容淡化,一味沉迷于做肌理效果的现象。通过对肌理表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得出探寻肌理表现要把握“度”,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民间艺术形式:即在工具材料运用方面,不能局限于已有的工具材料,应该开发新的工具材料,也可以对旧的工具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在技法技巧方面,不能抛弃传统技法,也不能拘泥于传统技法,应该探寻新的肌理表现技法,也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技法;在思想观念方面,不能为肌理而肌理,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艺术观念中、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提升艺术作品的格调和思想内涵,站在推动整个中国画发展的视角去探索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的肌理表现。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马甲,肌理


图 3.1 李宜兰《红马甲之四》 图 3.2 于理《寂静欢喜》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积渍肌理包括撞粉撞水和积墨积色两种方式。积渍肌理同样是用传统的工料,但制作手法却跟传统的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含水饱满的毛笔注水撞入次积染,使服饰的肌理多变,深浅不一,富有变化,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力。代表画家有王仁华、陈子、周建祥、郑美秋等,比如周建祥的《漱芳》( 3.3)和郑美秋的《臧女系列》(如图 3.4)。

当代工笔人物画服饰的肌理表现研究


于理《寂静欢喜》

系列图片,来源,工具材料,肌理


图 3.3 周建祥《漱芳》 图 3.4 郑美秋《臧女系列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2015 年 1理是运用传统的工具材料,非传统的绘制手法表现服中不是先勾勒轮廓,再进行晕染,而是直接晕染,在势行笔。没骨肌理弱化了线条的作用,加深了块面感、马小娟、刘欣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木;;写意的严谨化与工笔的意象化——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J];美术;2014年11期

2 李博;;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服饰表达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3 范春晓;;浅谈肌理语言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4 涂序华;刘苏云;;肌理在中国画中运用的重要意义[J];陶瓷研究;2012年01期

5 李关亮;;论中国画肌理的审美价值[J];美术大观;2011年12期

6 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J];书画世界;2010年01期

7 郎绍君;;浅谈当代工笔画[J];美术;2008年02期

8 孙静松;;论肌理表现对增强当代中国人物画形式美感的作用[J];艺术百家;2006年06期

9 韩玉婷;;浅析当代中国人物画出现肌理表现的原因[J];国画家;2006年04期

10 王天胜;;工笔画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J];美术;200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殷清华;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之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淑娟;论肌理在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与表现[D];河北大学;2014年

3 陈薇羽;当代工笔花鸟画肌理语言的形式内涵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4 李红;中国画肌理的类型把握及多重关系[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郦虹;唐代仕女画服饰绘画语言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6 孙洁;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卞小燕;析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之风[D];扬州大学;2007年

9 周巧云;试析中国工笔画中的肌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0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30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