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语言在油画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7:42
本创作探究报告立足油画肌理语言的视觉感应,从肌理语言的应用这一角度,实践性、学术性地探讨意象表现油画中肌理语言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应用方法,将自己对肌理语言在意象表现油画创作中运用的粗浅见解,尝试性地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多种介质材料的实践、分析,梳理出不同介质产生的肌理语言特性,尝试将肌理语言从属于物象的情感表达加以概括,同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油画肌理语言的视觉效果、表现特征及与艺术内涵,然后进行相关的肌理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实践,分别从笔触类肌理表现梦幻迷离的意境、颗粒类肌理突出斑驳神秘的氛围、粉质类肌理塑造醇厚饱满的质感、介质类肌理营造酣畅淋漓的效果等四个方面阐述,重点关注肌理语言对于作品主题、画面氛围、作品内蓄的情感等方面所呈现的作用。总结自己油画创作在肌理方面所做的探索以及未来运用肌理语言进一步创作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进一步完善自我艺术创作实践。随感而发灵活运用制作方法营造不同的肌理效果,在油画和肌理材料间,有的放矢,融情于物,以质达意,让肌理语言服务于对物象的提炼表现与情感表达,以纯粹的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情感性、艺术性,从而回归绘画的本质,不断追求“技进乎道”的伟大境界。
【学位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3
【部分图文】: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本文编号:2831153
【学位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3
【部分图文】: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画家为了增强笔触的力度与厚重感,在颜料中添加了“蜡”这一材料,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画中人物头戴的金盔质感强烈,伦勃朗用短促而厚重的繁密笔触进行描摹,再现了金盔坚挺厚实的特征,仿佛轻轻敲击就能发出金属的鸣响,再加上隐秘在阴影之中饱经风霜的面庞,作品以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直逼观者双目,使观者不由萌发伸手触摸的冲动。同样的,在国内董希文创作的中国历史名画《开国大典》(图 1-2)中,为了增强地毯“毛茸茸”的质感,画家另辟蹊径,创新性的在油画颜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锯木碎屑,改变颜料表面肌理,从而使得地毯的刻画真实感倍增,达到了其运用这一方法的艺术目的。其次,制作抽象性的肌理语言效果来呈现特殊性视觉美感。抽象肌理语言具有装饰意义,其作用除造型的实用目的外还能丰富画面,使物象产生变化,避免单调、呆板,进而产生视觉美感。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的绘画(图 1-3)中材料肌理的极致运用使作品充满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呈洁;浅析油画创作中的肌理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1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3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