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 ——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14:44
在整体观照美术史的前提下,综观现当代中国画坛,可以发现水墨人物画比同时期其他类型的中国画科更注重绘画语言的拓展与创新。从蒋兆和开始,到徐蒋体系影响下的如刘文西、周思聪、杨之光、黄胄、方增先、姚有多等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人物画研究生班的一批人等诸多的水墨人物画家们致力于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与探索,通过融合中西绘画以及勇于创新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形成了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多元动态的发展态势,从题材、创作视角、思想情感主题类型、画面审美取向等不同层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因此带来了从画面语言整体呈现到具体语言元素等各个层面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当下多元共存又彼此交融的动态发展面貌。蒋兆和的艺术成就承前启后,在当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中国水墨画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之间,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架起一座可供后人学习借鉴的桥梁。在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艺术流派异彩纷呈的当今时代,以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后人创新意识的先导与启发意义,可以启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史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方向。本文在整体观照中外...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蒋兆和《一个铜子一碗茶》(局部)
传统与创新——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28街叫卖》、《拾煤核》中的孩子们,因为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感受生活疾苦的洗礼,也是早已没有了儿童的纯真,在生活的重担下痛苦而扭曲地成长。在《流民图》(图3.4)中,更是有几乎五分之二的形象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已经死去的和即将会死去的儿童的形象……这些本是最应该得到呵护与珍惜的幼小生命,却在战乱的年代被无辜摧毁。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仍然刺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悲惨现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捍卫和平。图3.4《流民图》(局部)花样年华、青春岁月,本应该如诗如画一般美好浪漫,充满活力与希望。特别是年轻的女孩,本应该如春花一般,成为春天里最美好的风景。而蒋兆和笔下的少女,却总是通过这种本应该的美好与对比强烈的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表现出令人感叹的悲凉。他在1937年创作的《卖花女》,塑造了一位右手挎着花篮,左手拿着一朵花苞的卖花姑娘的形象,用花苞比喻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但是,
传统与创新——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28街叫卖》、《拾煤核》中的孩子们,因为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感受生活疾苦的洗礼,也是早已没有了儿童的纯真,在生活的重担下痛苦而扭曲地成长。在《流民图》(图3.4)中,更是有几乎五分之二的形象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已经死去的和即将会死去的儿童的形象……这些本是最应该得到呵护与珍惜的幼小生命,却在战乱的年代被无辜摧毁。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仍然刺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悲惨现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捍卫和平。图3.4《流民图》(局部)花样年华、青春岁月,本应该如诗如画一般美好浪漫,充满活力与希望。特别是年轻的女孩,本应该如春花一般,成为春天里最美好的风景。而蒋兆和笔下的少女,却总是通过这种本应该的美好与对比强烈的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表现出令人感叹的悲凉。他在1937年创作的《卖花女》,塑造了一位右手挎着花篮,左手拿着一朵花苞的卖花姑娘的形象,用花苞比喻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但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生命的体验铸造水墨的灵魂 范迪安·晁海[J]. 王静,寇明瑾. 东方艺术. 2007(23)
[2]殊途同归 近现代中国画之路[J]. 高名潞. 美术. 1986(06)
[3]关于抽象美[J]. 吴冠中. 美术. 1980(10)
博士论文
[1]“黄土画派”研究[D]. 马建博.西安美术学院 2016
本文编号:2964784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蒋兆和《一个铜子一碗茶》(局部)
传统与创新——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28街叫卖》、《拾煤核》中的孩子们,因为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感受生活疾苦的洗礼,也是早已没有了儿童的纯真,在生活的重担下痛苦而扭曲地成长。在《流民图》(图3.4)中,更是有几乎五分之二的形象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已经死去的和即将会死去的儿童的形象……这些本是最应该得到呵护与珍惜的幼小生命,却在战乱的年代被无辜摧毁。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仍然刺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悲惨现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捍卫和平。图3.4《流民图》(局部)花样年华、青春岁月,本应该如诗如画一般美好浪漫,充满活力与希望。特别是年轻的女孩,本应该如春花一般,成为春天里最美好的风景。而蒋兆和笔下的少女,却总是通过这种本应该的美好与对比强烈的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表现出令人感叹的悲凉。他在1937年创作的《卖花女》,塑造了一位右手挎着花篮,左手拿着一朵花苞的卖花姑娘的形象,用花苞比喻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但是,
传统与创新——蒋兆和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28街叫卖》、《拾煤核》中的孩子们,因为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感受生活疾苦的洗礼,也是早已没有了儿童的纯真,在生活的重担下痛苦而扭曲地成长。在《流民图》(图3.4)中,更是有几乎五分之二的形象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已经死去的和即将会死去的儿童的形象……这些本是最应该得到呵护与珍惜的幼小生命,却在战乱的年代被无辜摧毁。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至今仍然刺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悲惨现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捍卫和平。图3.4《流民图》(局部)花样年华、青春岁月,本应该如诗如画一般美好浪漫,充满活力与希望。特别是年轻的女孩,本应该如春花一般,成为春天里最美好的风景。而蒋兆和笔下的少女,却总是通过这种本应该的美好与对比强烈的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表现出令人感叹的悲凉。他在1937年创作的《卖花女》,塑造了一位右手挎着花篮,左手拿着一朵花苞的卖花姑娘的形象,用花苞比喻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但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生命的体验铸造水墨的灵魂 范迪安·晁海[J]. 王静,寇明瑾. 东方艺术. 2007(23)
[2]殊途同归 近现代中国画之路[J]. 高名潞. 美术. 1986(06)
[3]关于抽象美[J]. 吴冠中. 美术. 1980(10)
博士论文
[1]“黄土画派”研究[D]. 马建博.西安美术学院 2016
本文编号:2964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