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文学插图的批评功能何以成立

发布时间:2021-01-08 20:28
  文学与美术同为载道的工具,在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语境中,图像因"出位"而承担了原文字文本意义的二次转化。当文本的道、意、神为图像显现时,美术的言说便指向文学文本。以"格义"法探索中国图像阐释的方法,沿着西方经典图像学者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等人的思路,中国图像阐释只有回归本土语境,从传统"图式"画谱和中国传统宇宙观中才能寻找到正确的阐释路径。而传统美学范畴"比德"说与"畅神"说,恰恰是将西方图像学接引至本土,从传统宇宙观中寻找中国图像艺术解读的有效方式。明清小说戏曲的像赞、图题与楹联等,与评点一样承担着批评的功能。图像跨媒介批评的逻辑前提是文字优先,图像是在文本限制下的再言说。仔细研读插图之于文本再现,在深谙文本与图像寓意的基础上,才能解开文学插图之于作品的价值评判。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2(05)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文学插图的批评功能何以成立


左,“贞洁扶疏”、“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图见《十竹斋笺谱》卷四“杂稿”,

正文,插图,绣像,游记


图像建构了具体文本与主题寓意之间的桥梁,《牧牛图》的图文结合方式在明清小说戏曲图像中也多有呈现。如清代《西游证道书》正文前十四幅“仙诗绣像”与《牧牛图》如出一辙,只不过将上图下文改为左图右文版式(如图3),图右引北宋张伯端(984—1082)之《悟真诗》(44),图左绘《西游记》故事情节。但是,张伯端《悟真诗》在《西游记》中并没有出现,诚如澹漪子(即汪象旭)在卷首所云:“(《西游》一书)乃证道借喻。”(45)文本前十四幅“仙诗绣像”是故事情节与张伯端的《悟真诗》之间的纽带,正是《西游记》具体情节画与内丹学名著《悟真篇》的结合将评点者用意凸显,即借西游故事以印证张伯端之十六首七言律诗所倡导的内丹修法。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直接为汪象旭、黄周星的《西游记》评点服务。宗炳称“山水以形媚道”(46),强调山水能见人的主体精神,山水与人的精神融于一体,那么《西游证道书》的“仙诗绣像”则借西游故事以悟真。图像在证道与故事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如汪象旭、黄周星评点“西游证道”,“仙诗绣像”也“一超直入如来地”,直观地体现了评点者的用意,“仙诗绣像”组图以其鲜明的主题呼应着评点的西游证道观。相对于“比德”的含蓄而言,“畅神”式的插图并非对文本亦步亦趋的图绘,而是另辟新径。无论袾宏序本的《牧牛图》还是汪象旭《西游记》的“仙诗绣像”,因有阐释主体的强有力介入,文学插图的批评意义因而更为凸显。以西学律中学无异于缘木求鱼,由潘诺夫斯基的图像阐释三层次说到贡布里希对中国图像“图式”的强调,都启示从民族传统中寻找中国图像的解读方法。将潘诺夫斯基之图像象征、寓意、类型史、“综合直觉”以及贡布里希对“习得公式”、“远东批评术语”等术语与中国美学相结合,笔者拈出与之颇为接近的美学范畴“比德”说与“畅神”说,恰恰是将西方图像学接引至本土,尝试从传统宇宙观中寻找中国图像艺术解读的有效方式。

水浒,绣像,美术,上海人


汉魏像赞大致演变为明清小说插图像赞中的人物评。刘勰“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的四言标准句式像赞在小说戏曲插图像赞中普遍存在,只是“数韵之辞”表现更为多样。如著名的陈洪绶《水浒叶子》中吴用像赞“彼小范老,见人不蚤;曳石悲歌,张元吴昊”是标准四言韵文(图4左),但林冲“美色不可以保身,利器不可以示人”(图4左)、石秀“防危于未然,见事于先机”则属于警句式像赞,扈三娘“桃花马上石榴裙,锦伞英雄娘子军”、宋江“刀笔小吏,尔乃好义”等属于特征式像赞(55)。除此以外,小说插图的画像赞还多用诗词形式,如钟评《水浒传》“劫法场”图赞:“激起牢骚不顾身,梁山千载负高名。年年多少英豪屈,安得如君锦斾临。”(56)“燕小乙救主”像赞“乞饭终思报主仇,休教冠冕侮苍头。昆仑一见旧陪笑,却步当年豫让流”等均属七言绝句,“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像赞“英雄零落此业,水浒山涯并醉。鼓掌试回筹,堪应七星共缀。幸会幸会,直把唾台击碎。右调如梦令”以及“宋江怒杀阎婆惜”像赞“小山重叠灯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颦蛾眉,留恋知阿谁。剑斩菱花绽,血合胭脂溅。割爱如芊蒿,直义比山高。右调菩萨蛮”则属于词牌。无论是四言韵文、警句式、特征式还是诗词规律,大致属于刘勰所讲“数韵之辞”。另有韵散夹杂、散句式像赞也在插图中大量出现。如芥子园版《镜花缘》麻姑像赞为:“麻姑,姓黎,字琼仙,尝与方平降蔡经家。姑取米数升掷于地,米尽成珠。秉性敦睦,为人排难解纷,大能和事。”(57)(图4右)这属于上文所列举的题注式说明,主要以散句介绍麻姑基本行实;但麻姑绣像下页则以瓶为饰,瓶上有诗曰“爪长搔背痒,口苦破情痴。积毁翻增誉,交攻转益訾”则是五言绝句式像赞。前散后韵,骈散夹杂,则是汉魏像赞模式在明清小说插图像赞中的流变。刘勰“数韵之辞”式像赞在小说戏曲插图本中更多体现为两句楹联。刘勰《文心雕龙》认为:“赞者,明也,助也。”(58)汉魏时期的像赞是以画为主,以赞为宾,题注仅是对图像的简单说明。尽管“图像只能通过语词才能表达或者传递出含义”立论有所偏颇(59),但像赞的出现无疑使图像的表意更加清晰。这是题注式像赞的存在价值,即以文字交代插图内容。至明清小说戏曲插图,题注式说明演变为插图的图题,“赞文式”的道德评说则演变为对仗式楹联。考察南京万卷楼周曰校刊《三国演义》的120幅双叶联式插图(60),第一回插图图题为“祭天地桃园结义”,属于“题注式”说明,主要交代插图内容,而赞文则演变为插图左右楹联“萍水相逢为恨豺狼当道,桃园共契顿教龙虎会风云”,旨在道德赞颂,评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原因与意义。以图题予以说明,以楹联加以评判,“图名+楹联”形式图赞在戏曲插图中也广泛存在。如建阳刘龙田刊本《西厢记》题名为“佛殿奇逢”的插图楹联是:“游寺遇娇娥送目千瞧无限意,归庭逢秀士回头一顾许多情。”(61)楹联中“游寺遇娇娥”“归庭逢秀士”分别从张生和崔莺莺两个不同视角叙述同一事件,张生“送目千瞧无限意”,崔莺莺“回头一顾许多情”,表明崔张二人相互爱慕,一见钟情。再如,刘次泉刻《玉谷新簧》本《琵琶记》以“长亭送别”命名的插图楹联是:“才子志冲天勒马长安期挂绿,佳人愁满地牵衣南浦怯啼红。”(62)此则以《西厢记》“长亭送别”喻《琵琶记》之蔡赵分别,楹联也从男女不同视角叙述对赴京取试的不同态度,以“志冲天”“期挂绿”等对科举志在必得的张生形象比喻《琵琶记》之蔡伯喈,罔顾文本蔡被“逼试”与“辞试”的细节。如此改塑,楹联在严格遵循对仗的基础上侧重于自己的道德评说,蔡伯喈不过是以敬孝掩盖了其举子形象,因而传达出与文本不同的思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J]. 龙迪勇.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2]赞体的“正”与“变”——兼谈《文心雕龙》“赞”体源流论中存在的问题[J]. 郗文倩.  文艺研究. 2014(08)



本文编号:2965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65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