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新时期美术图像的主体性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07:04
  针对新时期美术图像,本文旨在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是“美术图像的主体性审美特征”;二是“主体性审美特征的成因”。针对“新时期美术图像主体性审美特征”的研究,笔者主要采用了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所架设的图像学理论(iconology),从图像的题材、构图、表现手法、象征符号等要素入手,将新时期的美术图像划分为特定的三种模式,分别为:(1)“颂歌”模式;(2)“本体反思”模式;(3)“人性自觉”模式。通过对三种不同图像模式的归类与分析,笔者得出相应的学术结论:新时期美术图像的主体性审美特征为“反思性”的审美特征,“反思性”的审美特征是新时期美术最为核心的审美特征,它贯穿着新时期美术的始终。针对“主体性审美特征的成因”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分别为:(1)“反思性”审美特征的历史社会成因;(2)艺术家的主体性能动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从“客观成因”和“主观动因”的维度对新时期美术图像主体性审美特征的成因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学术结论:(1)历史发展进程的逻辑性导致新时期美术具有“反思性”主体审美特征的必然性;(2)新时期的社会转型...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时期美术图像的主体性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探究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1967年油画是神

毛主席,核心人物,香港,身份


布上油画 188x290cm香港汉雅轩藏《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见图2一2)的描绘依然是以人物为主题,只是较之于《毛主席去安源》(见图2一1)的个体人物描绘,转变为群体人物描绘。通过对作品创作年份的观察,我们能够分辨出描绘对象的身份正是出于“文革”中期的核心人物与重要角色—毛主席和红卫兵。理论上讲,图像中并没有明确的指明在这九人之中谁是毛主席,谁是红卫兵,但我们却能从视觉上轻易的分辨出哪个人物是图像设计的中心视觉点。从图像的色彩构成上分析,图像整体采用了较为暖色调的基底,九人之中唯有一人身披纯白色的睡袍,与暖色基底的背景产生出强烈的对比

毛主席,孔德,沙田,画面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1928年毛主席在桂东沙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见图2一3)是“文革”晚期的一幅美术作品。从作品的题目上我们可以得知这应该是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描绘。从图像学的理论讲,我们可以不用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具体内容,甚至也可以不用辨认画面中谁是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毛主席,画面自身就可以给出答案。画面采用了环形构图的模式,其意图就在于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视觉中心。如同一个圆形的舞台,思维的逻辑使我们本能地将目光汇聚于舞台的中心,而不是去关注舞台的周边范围。画面中人群的构置正好搭建起了这样的一个舞台,进而将处于舞台中心的人物自然地推进于观者眼前。从画面中群众人物脸上的笑容我们可以推测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愉快的


本文编号:2988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88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2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