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传统语境下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以方观承《御题棉花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30 22:33
  在传统语境下,存形宣物莫过于书画结合。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共十六幅,正是综合诗书绘画的审美形态,详尽地表现了清代棉作农事从选种栽培、收贩到纺织的全过程。其层面和逻辑关系呈现为:1.以图传经示技。以图像化方式将农业经济生产的科技观生动渗透到具体的棉作农事活动中; 2.以图教化固治。以形象化途径营造男耕女织的盛世太平镜象,宣扬传统伦理价值; 3.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正是基于清代审美综合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促成了艰深的农事科技和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借由丰富介质成就多元审美形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民间得以广泛有效的传播。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37(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传统语境下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以方观承《御题棉花图》为例


墨拓本《御题棉花图》之图十六:练染

绢本,博物馆,上海


《御题棉花图》实际上是历代《耕织图》演变发展的最终审美形态。早在北宋时期,仁宗就下令在宫中绘制“男耕”与“女织”壁画,内容为“耕田”和“桑织”,为后来的皇帝和官吏树立了榜样。对于“男耕女织”最有效的描述,也在南宋历经了由程式化的“技术图式”向视觉性的“艺术作品”的转化。前者以南宋楼璹制作的《耕织图》(已失)为范本,其临本《蚕织图》(手卷,绢本彩墨,黑龙江博物馆藏),画家在绢上绘出生产丝织品的二十四个工序步骤图,留下翔实的图像史料。其后的一幅挂轴《耕织图》(图2)则删减耕织的具体步骤,仅在画卷上部和下部分别描绘了“耕”和“织”两大场景。到南宋马远创作的《丝纶图》,画面仅在前景安排一道纺织工序,整体面貌已呈现为新流行的边角之景山水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个人艺术技巧和风格。这个过程实际上表明了两种偏向的转化,由科普图逐渐向艺术作品的转变。从最初带有“连环画”性质,强调科技与工序过程,偏向科普性的“科技图示”,最终发展成省略具体劳作过程的耕织“独幅画”,强调其政治性和象征性意义,偏向强烈视觉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当然后期的发展也不囿于此,至清康熙时期焦秉贞的《御制耕织图》仍以楼璹首创模式为范,影响较大,其中“耕田”和“桑织”共四十六幅,内容庞杂,步骤繁细。由上可知,《耕织图》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一个转化的路径、或者说分化的过程。艺术发展到古典社会末期的明清时代,尤其是观念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发生了大变革。审美趣味从文人内省静观趋向大众感官享乐,至清代精英文化趋于守成,绘画和诗歌等等倾向复古和综合性。《御题棉花图》正是将分化的“技术图式”和“艺术作品”综合起来,在保留宏大叙事的同时又兼艺术性提炼,将科技观和价值论审美形态化。同时内容转为棉的耕和织,因棉具有“盖一物而兼耕织之务”的特性,以至在清代被普遍种植,比之过去的“稻耕”和“桑织”繁复的分而表述,更能集中连贯地表达“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景和时代特征。《御题棉花图》通过描绘棉花种植到纺织的农事劳作,既具体体现劳作季节的流动性、步骤的连续性和农作科技的精准性,亦体现了“技术图式”的艺术性,转抽象科技概念为具体艺术形象,化枯艰劳作过程为生动审美对象,寓伦理价值于愉悦的审美欣赏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乾隆《御题棉花图》看棉花种植在北方的推广[J]. 王芳.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7(00)



本文编号:3009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09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4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