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观念的转变对宿墨发展潜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15:09
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文化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现代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画的当代转型产生影响,同时中国画呈文化精神逐渐回归传统的趋势。从这种时代背景出发,研究审美观念的转变对宿墨语言的影响。以美学思想的变迁寻觅书画中由表及里的变化作为水墨语言探索的切入点,沿着时间顺序依次从古典主义艺术中审美观对宿墨的影响到近现代审美观的转变促使宿墨语言的发展来展开。在论述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时代的宿墨作品,以及个人宿墨语言实践的探索加以分析,对比古今审美观的转变,梳理出宿墨语言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千年传统艺术中发掘的宿墨语言,发展到现在独具审美,其具有民族性、单纯美、视觉美以及笔踪的趣味性。古典主义艺术中,文人画思潮,笔墨独具审美。从隋唐“同自然之妙有”到元“聊写逸气”再到清“一画”之美学思想,理论研究着重以新鲜墨为审美对象来讨论笔墨,受文人画的影响,文人雅士排斥污浊板滞的宿墨。但同时有画家无意识地使用及小众肯定为宿墨发展奠基。近现代艺术中,西学东渐,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审美观念有所转变。中国画不再是传统样式及笔墨审美,视觉效果被重视起来。以黄宾虹的宿墨研究为...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3宿墨语言在中国画中运用的发展
4图7图82.3宿墨语言在中国画中运用的发展历程宿墨是艺术家在寻求美的绘画过程中不断研究归纳的产物,它的产生和运用是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唐朝以前,墨在画中主要承担勾描轮廓的角色,墨法概念尚未系统提出,没有涉及墨法审美的研究,更没有宿墨法,故此以前不必讨论。到唐代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墨法,但宿墨还未出现文献记载。北宋郭熙第一次提到宿墨的概念,同时代郭忠恕也有宿墨法的主张。郭忠恕言:“运墨,于浓墨之外,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是画家画法,不可不求其备。”[1]可知二人有宿墨作画的主张,但接下来的千年间宿墨一直不被画家重视,宿墨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尽管清代些许画家用宿墨作画但依然不是主流,传统中国画主张用新鲜墨。在宿墨问题上,前人多排斥。直到近现代黄宾虹(图9)将宿墨发展到一个高度,确立了一种美学标准。[1]黄宾虹原著.王中秀选编.黄宾虹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第107页
5图9黄宾虹《青城山掷笔峰》受黄宾虹影响,浙派画家对宿墨法继续拓展。吴山明在淡宿墨领域探索出透明、苍古的特殊性(图10)。张捷的田园山水厚重复为清雅,在“润泽”上下功夫(图11)。何加林以层层淡宿墨表现出朦胧的意境(图12)。姚鸣京作品中也能找到宿墨痕迹,大胆简洁(图13)。曾宓渍宿墨、积墨、泼墨并用(图14)。周京新以宿墨来塑造“水墨雕塑”(图15)。杜觉民在人物画中追求的浓宿墨的厚重(图16)。等等艺术家都在宿墨中探索,宿墨语言逐步发展开来。图10吴山明《造化为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中国画继承与拓展之我见[J]. 邵大箴. 中国文艺评论. 2017(01)
[2]重构“宏大叙事”(下)——近三十年中国美术的一个理论企图[J]. 郑工. 中国美术. 2016(02)
[3]笔墨随情感而流露——访吴山明先生[J]. 王梨. 美术观察. 2015(05)
[4]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J]. 范景中. 美术. 2013(02)
[5]吴山明的意笔水墨艺术[J]. 邵大箴. 新美术. 2012(02)
[6]众家点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J]. 邵大箴,薛永年,王镛,张晓凌,郑工. 美术. 2012(01)
[7]20世纪水墨画的时代流向(1950~1970)[J]. 陈履生. 中国美术馆. 2009(03)
[8]宿墨是一种审美倾向 吴山明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Z1)
[9]形神并至 笔境兼夺——读吴山明的人物画[J]. 薛永年. 中国书画. 2003(04)
[10]倪瓒的美学思想[J]. 刘纲纪. 文艺研究. 1993(06)
本文编号:3011111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3宿墨语言在中国画中运用的发展
4图7图82.3宿墨语言在中国画中运用的发展历程宿墨是艺术家在寻求美的绘画过程中不断研究归纳的产物,它的产生和运用是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唐朝以前,墨在画中主要承担勾描轮廓的角色,墨法概念尚未系统提出,没有涉及墨法审美的研究,更没有宿墨法,故此以前不必讨论。到唐代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墨法,但宿墨还未出现文献记载。北宋郭熙第一次提到宿墨的概念,同时代郭忠恕也有宿墨法的主张。郭忠恕言:“运墨,于浓墨之外,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是画家画法,不可不求其备。”[1]可知二人有宿墨作画的主张,但接下来的千年间宿墨一直不被画家重视,宿墨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尽管清代些许画家用宿墨作画但依然不是主流,传统中国画主张用新鲜墨。在宿墨问题上,前人多排斥。直到近现代黄宾虹(图9)将宿墨发展到一个高度,确立了一种美学标准。[1]黄宾虹原著.王中秀选编.黄宾虹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第107页
5图9黄宾虹《青城山掷笔峰》受黄宾虹影响,浙派画家对宿墨法继续拓展。吴山明在淡宿墨领域探索出透明、苍古的特殊性(图10)。张捷的田园山水厚重复为清雅,在“润泽”上下功夫(图11)。何加林以层层淡宿墨表现出朦胧的意境(图12)。姚鸣京作品中也能找到宿墨痕迹,大胆简洁(图13)。曾宓渍宿墨、积墨、泼墨并用(图14)。周京新以宿墨来塑造“水墨雕塑”(图15)。杜觉民在人物画中追求的浓宿墨的厚重(图16)。等等艺术家都在宿墨中探索,宿墨语言逐步发展开来。图10吴山明《造化为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中国画继承与拓展之我见[J]. 邵大箴. 中国文艺评论. 2017(01)
[2]重构“宏大叙事”(下)——近三十年中国美术的一个理论企图[J]. 郑工. 中国美术. 2016(02)
[3]笔墨随情感而流露——访吴山明先生[J]. 王梨. 美术观察. 2015(05)
[4]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J]. 范景中. 美术. 2013(02)
[5]吴山明的意笔水墨艺术[J]. 邵大箴. 新美术. 2012(02)
[6]众家点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J]. 邵大箴,薛永年,王镛,张晓凌,郑工. 美术. 2012(01)
[7]20世纪水墨画的时代流向(1950~1970)[J]. 陈履生. 中国美术馆. 2009(03)
[8]宿墨是一种审美倾向 吴山明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Z1)
[9]形神并至 笔境兼夺——读吴山明的人物画[J]. 薛永年. 中国书画. 2003(04)
[10]倪瓒的美学思想[J]. 刘纲纪. 文艺研究. 1993(06)
本文编号:3011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1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