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清末民初外来文化的传入及对海上画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0 13:39
  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变局。当时外来的文化、政治功利观以及现代思潮等方面在中国的大范围的传播,对中国有了很强势的冲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而近代上海由于殖民经济和外来文化的渗入等一些客观原因,成为了近代史上最先成熟的城市。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化情境中有了繁荣的经济和特别的文化情境,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上海吸引了各地的名人画家,最终产生了海上画派。然而海上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和生活在上海的一些画家有着密切联系的。如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三吴一冯、刘海粟、徐悲鸿等,他们吸收了西方文化艺术好的方面,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中国画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进行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外来文化的输入,产生了新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最终将海上画派演绎成了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具有影响力的画派。本文通过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分析以及对海上画派的形成、发展、成就以及影响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中国近代民族绘画巨大成就的绘画史实以及明晰清末至画派中兴前民族绘画衰微的原因。最终使海上画派的画家们在民族绘画的滋养和吸收外...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立论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海上画派产生前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总体状况分析
    2.1 清代的社会背景
    2.2 清末民初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媒介
        2.2.1 来华洋人
        2.2.2 出洋中国人
        2.2.3 新式学校的建立
        2.2.4 澳门、香港的角色
        2.2.5 租界的角色
    2.3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媒体
        2.3.1 翻译出版书籍的流通
        2.3.2 期刊、报纸
    2.4 不同时期对外来文化的不同看法
        2.4.1 晚清时期
        2.4.2 民国时期
    2.5 外来文化西方学术的大规模引进
第三章 清末民初外来文化传入状况与海上画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3.1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
        3.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3.1.2 上海开埠
    3.2 清末民初的政治背景
    3.3 清末民初的学术思想
    3.4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四章 外来文化对海上画派形成的内在影响分析
    4.1 西方绘画的影响
    4.2 艺术思潮的影响
    4.3 美术教育的影响
    4.4 海上画派的创作与收藏
    4.5 海上画派的艺术市场的形成
    4.6 上海各种画会的建立
第五章 外来文化影响海上画派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状况
    5.1 振兴期主要画家及其绘画风格特征
        5.1.1 赵之谦
        5.1.2 任伯年
    5.2 鼎盛期主要画家及其绘画风格特征
        5.2.1 艺术风格的演变
        5.2.2 绘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5.3 全盛期主要画家及其绘画风格特征
        5.3.1 三吴一冯
        5.3.2 刘海粟
        5.3.3 徐悲鸿
第六章 海上画派及其影响和地位
    6.1 海上画派
    6.2 海上画派的影响及其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J]. 熊光清.  学习论坛. 2009(12)
[2]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 张利丽.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
[3]外来文化对中国都市传统民俗的影响及其原因[J]. 王欣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4]试论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J]. 刘德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2)
[5]中国历史中的外来文化[J]. 文汇.  青年博览. 2008(07)
[6]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画精神[J]. 赵蕾.  美与时代. 2007(09)
[7]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当代中国画色彩的固守与开拓[J]. 杜学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4)



本文编号:3042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42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