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美学思想及其美术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3 09:05
《林泉高致》一书尽管篇幅短小,却是一部系统论述了山水画创作及功能的理论文献。郭熙在自身山水画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山水精神,便是要怀有一颗把自我融入到自然对象中的“林泉之心”,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本文试图通过理解“林泉之心”的内涵,来探讨郭熙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山水功能观、山水观照论以及山水画创作观。同时,通过对郭熙画论的溯源,来论述郭熙画论在山水画创作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另外,本文还尝试通过郭熙画论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美学的比较,来发现郭熙画论中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现代价值。本文第一章,从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源起和郭熙的个人经历来讨论郭熙画论的山水功能观。郭熙认为,山水画对人有一个正向的“滋养”价值,无论是从创作者还是从鉴赏者的角度来看,接触山水画或者山水实景,是一种经由“林泉之心”获得“养”的过程,“养”的结果即郭熙所说的“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山水画与人喜爱山水的本质相契合,与人渴望接近自然的本性相联结,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行”“望”“游”“居”总相宜的作品。本文第二章,探讨的是郭熙画论中所蕴含的山水观照论。作为山水画家或者山水画的鉴赏者,在观照山水时需要...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功能论
第一节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
一、郭熙的山水功能观溯源——华夏传统与儒道精神
二、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
第二节 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人文主义
第二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观照论
第一节 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
一、“林泉之心”即看山水之“体”
二、“林泉之心”与“虚静”
三、“林泉之心”与自调节审美
第二节 观照山水须“远望”
一、“远望”之溯源
二、山有“三远”
第三节 观照山水须“步步移”“面面看”
第四节 身“即”山川而“取之”
第三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创作观
第一节 创作态度:注精以一之
一、两种传统创作态度:“墨戏”与“精谨刻画”
二、郭熙对不同创作态度与作品效果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山水画的法度研究——“画山水有法”
第三节 意境即“因心造景”
第四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美术史意义
第一节 郭熙画论溯源
一、郭熙画论与顾恺之画论比较
二、郭熙画论与王维画论比较
第二节 郭熙在北宋山水画史上的影响
一、画院派与文人派的衔接者
二、兼具南北画风所长
第三节 郭熙画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观点对观
一、“林泉之心”与“内视觉”
二、“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身体”意识
三、“三远”与审美距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铃木敬《〈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评述[J]. 牛国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12)
[2]从《山水诀》与《林泉高致》的异同看宋代文人山水观[J]. 叶武,郭菲. 国画家. 2016(05)
[3]从《林泉高致》到“远”的哲学[J]. 牛晴. 大众文艺. 2015(11)
[4]王维《山水诀》证实[J]. 韩刚. 美术学报. 2013(02)
[5]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体现[J]. 王剑菲. 美术大观. 2011(04)
[6]论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自然之所以美的一个重要原因[J].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4)
[7]“虚静”说[J]. 朱良志. 文艺研究. 1988(01)
[8]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J]. 薄松年,陈少丰. 美术研究. 1982(04)
博士论文
[1]郭熙研究[D]. 张白露.东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郭熙《早春图》的空间表现技法研究[D]. 黄杰.扬州大学 2014
[2]论郭熙《林泉高致》及其山水画的创作理念[D]. 胡启伟.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郭熙《林泉高致集》及其儒道禅美学精神[D]. 杨晔.四川师范大学 2006
[4]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 时凤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 包莉秋.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79938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功能论
第一节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
一、郭熙的山水功能观溯源——华夏传统与儒道精神
二、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
第二节 郭熙山水功能观中的人文主义
第二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观照论
第一节 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
一、“林泉之心”即看山水之“体”
二、“林泉之心”与“虚静”
三、“林泉之心”与自调节审美
第二节 观照山水须“远望”
一、“远望”之溯源
二、山有“三远”
第三节 观照山水须“步步移”“面面看”
第四节 身“即”山川而“取之”
第三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山水画创作观
第一节 创作态度:注精以一之
一、两种传统创作态度:“墨戏”与“精谨刻画”
二、郭熙对不同创作态度与作品效果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山水画的法度研究——“画山水有法”
第三节 意境即“因心造景”
第四章 郭熙《林泉高致》的美术史意义
第一节 郭熙画论溯源
一、郭熙画论与顾恺之画论比较
二、郭熙画论与王维画论比较
第二节 郭熙在北宋山水画史上的影响
一、画院派与文人派的衔接者
二、兼具南北画风所长
第三节 郭熙画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观点对观
一、“林泉之心”与“内视觉”
二、“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身体”意识
三、“三远”与审美距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铃木敬《〈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评述[J]. 牛国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12)
[2]从《山水诀》与《林泉高致》的异同看宋代文人山水观[J]. 叶武,郭菲. 国画家. 2016(05)
[3]从《林泉高致》到“远”的哲学[J]. 牛晴. 大众文艺. 2015(11)
[4]王维《山水诀》证实[J]. 韩刚. 美术学报. 2013(02)
[5]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体现[J]. 王剑菲. 美术大观. 2011(04)
[6]论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自然之所以美的一个重要原因[J].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4)
[7]“虚静”说[J]. 朱良志. 文艺研究. 1988(01)
[8]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J]. 薄松年,陈少丰. 美术研究. 1982(04)
博士论文
[1]郭熙研究[D]. 张白露.东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郭熙《早春图》的空间表现技法研究[D]. 黄杰.扬州大学 2014
[2]论郭熙《林泉高致》及其山水画的创作理念[D]. 胡启伟.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郭熙《林泉高致集》及其儒道禅美学精神[D]. 杨晔.四川师范大学 2006
[4]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 时凤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 包莉秋.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79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7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