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绘画中的诗性表达探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2:44
表现性绘画和再现绘画是不同的,它是一种由画家通过自身的感受或情欲对事物进行形象加工所形成隐喻的表达形式,画家通过这一表现形式来达到精神情感的满足。表现性绘画是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它是一种“借物抒情”或者说是“以己度物”的表现形式。表现性绘画不等于表现主义绘画,表现性绘画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一般我们认为它是融汇了不同画种,打破技法与材料的限制,通过感性与理性的合作使画面表现出强烈的精神感染力的绘画。表现性绘画对主观情感因素与个性的表现,延展了艺术表现语言,增强了绘画的精神性。诗性思维是一种将某种情感通过附注于某种具体的事物得到表达和宣泄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表达方式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是最常用到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时代,对于表现性绘画中诗性表达的探究是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开篇需要说明的是题目中的诗性与文中的诗性思维,在本文同是指代包含哲学性的抽象思维。文章整体通过四部分来对表现性绘画中的诗性思维的表达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了解表现性绘画与诗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第二部分从诗性思维对中西方表现性绘画的影响与表现形式出发,来阐述中西方表现性绘画中诗性表达的艺...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包效果和目的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价值取向
二、中西方表现性绘画中诗性思维所呈现的艺术特点14图2.4闫萍相亲相爱不孤单中,艺术家受这种习性的影响,打破对事物常规的认知,运用敏锐的感受力与觉察力结合自身感受,将常见的事物通过夸张、隐喻的艺术处理手法表现出来,让观者在意外的惊愕中,感受绘画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与某种思考。任何艺术都是需要活力的,表现性绘画中诗性思维的表达,使画面产生新鲜感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画家的精神诉求,另外这样的作品不仅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并能够与观者产生精神的互动以及心灵上的交流,引发情感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是艺术的启发。这种因诗性思维而产生“新奇”的表现形式。从表现性绘画的表现形式讲,表现性绘画中使用的元素可以不具有事物本身的形态,可以对事物做一定的性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也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潜意识的知觉将现实事物有意或无意的处理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现实事物特性的艺术符号。表现性绘画与传统绘画对客观事物细腻刻画的手法相比,表现性绘画的刻画手法更加生动鲜明,对事物的表现以及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考夫卡(KurtKoffka)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的经验是具有格式塔特点的,在表现性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事物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得到符合大众认知的形象化符号,这种表现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是相同的,同时这种形象化的表现符号符合人们对事物潜意识的认知。①在闫萍的《相亲相爱不孤单》(图2.4)中。她通过对现实元素的选取,利用自身所喜爱的色彩符号将现实某些事物符号化处理然后进行组合排列,在画面中呈现出一个平凡而又奇异浪漫的生活场景。在画面中有为对方梳理毛发的小猫、不知通向何方的楼梯、一对托腮看向观众的恋人、代表一辈子的
曹吉冈荒寒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性思维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树立与践行[J]. 张丽. 美术大观. 2019(02)
[2]探析中国表现性油画的语言风格[J]. 高嵩,李耀卿.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1)
[3]关于风景写生的随想[J]. 任传文. 当代油画. 2013(06)
[4]梦想与隐喻——读曹力的近作[J]. 殷双喜. 当代油画. 2012(02)
博士论文
[1]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 刁生虎.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表现性绘画中的艺术自觉[D]. 葛伟.中南民族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41453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包效果和目的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价值取向
二、中西方表现性绘画中诗性思维所呈现的艺术特点14图2.4闫萍相亲相爱不孤单中,艺术家受这种习性的影响,打破对事物常规的认知,运用敏锐的感受力与觉察力结合自身感受,将常见的事物通过夸张、隐喻的艺术处理手法表现出来,让观者在意外的惊愕中,感受绘画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与某种思考。任何艺术都是需要活力的,表现性绘画中诗性思维的表达,使画面产生新鲜感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画家的精神诉求,另外这样的作品不仅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并能够与观者产生精神的互动以及心灵上的交流,引发情感的共鸣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是艺术的启发。这种因诗性思维而产生“新奇”的表现形式。从表现性绘画的表现形式讲,表现性绘画中使用的元素可以不具有事物本身的形态,可以对事物做一定的性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也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潜意识的知觉将现实事物有意或无意的处理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现实事物特性的艺术符号。表现性绘画与传统绘画对客观事物细腻刻画的手法相比,表现性绘画的刻画手法更加生动鲜明,对事物的表现以及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考夫卡(KurtKoffka)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所得到的的经验是具有格式塔特点的,在表现性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事物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得到符合大众认知的形象化符号,这种表现方式与中国画中的留白是相同的,同时这种形象化的表现符号符合人们对事物潜意识的认知。①在闫萍的《相亲相爱不孤单》(图2.4)中。她通过对现实元素的选取,利用自身所喜爱的色彩符号将现实某些事物符号化处理然后进行组合排列,在画面中呈现出一个平凡而又奇异浪漫的生活场景。在画面中有为对方梳理毛发的小猫、不知通向何方的楼梯、一对托腮看向观众的恋人、代表一辈子的
曹吉冈荒寒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性思维在当代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树立与践行[J]. 张丽. 美术大观. 2019(02)
[2]探析中国表现性油画的语言风格[J]. 高嵩,李耀卿.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1)
[3]关于风景写生的随想[J]. 任传文. 当代油画. 2013(06)
[4]梦想与隐喻——读曹力的近作[J]. 殷双喜. 当代油画. 2012(02)
博士论文
[1]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 刁生虎.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论表现性绘画中的艺术自觉[D]. 葛伟.中南民族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41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4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