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从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与表现手法

发布时间:2017-04-20 09:20

  本文关键词:从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与表现手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在唐宋以前色彩丰富,集中反映在壁画、帛画、漆画、青绿山水和重彩人物画中,其中青绿山水画在唐宋时期占主导地位。到唐宋以后以水墨山水画为主流。“文人画”从唐朝王维开始,到宋元发展壮大。画面色彩不再浓重,而是“山水之中,水墨最为上”,画面上主要是以水墨去体现。情感上侧重主观意识的表达,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往往是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想象与加工改造,将艺术形象展现在画面上,在具有平面性的画面效果中,展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生命之美。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类型化、平面化、意象化、装饰化的艺术特征。传统西方绘画的色彩理念与手法经历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固有色概念、印象派的光源色、环境色原理,后经过印象派及马蒂斯等具有表现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意识等演变与发展,其形式特征逐渐由固有色、条件色、光色以至于抽象色彩的表达。从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角度讲,传统西方写实性绘画色彩注重客观物象的表现,其传统绘画色彩的基本手法,是通过对存在于客观物象中的各种色彩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在一个只有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具有三度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写实艺术特征。19世纪照相技术发明后,写实绘画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画家的艺术实践由再现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到表现画家内在的精神世界,色彩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感情和主观愿望,画面色彩表现的大胆、个性、张扬。以传统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观为依托,深入分析和研究传统中西绘画色彩特点和表现规律,这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传统中西绘画不同的审美理念的认识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在艺术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创新。第一章,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渊源与进程。中西绘画各有渊源,从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色彩观:中国绘画中的哲学色彩观与西方绘画中的科学色彩观为依托,论述传统中西绘画的色彩进程;第二章,中西绘画色彩传统理念。因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观存在差异,从而使传统中西绘画体系的色彩理念截然相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出传统中西绘画色彩理念;第三章,传统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表现方法。结合中西传统色彩理念与特点,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能看到中西绘画色彩的差异与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 西方传统绘画色彩 理论依据 色彩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渊源与进程9-15
  • (一)、中西绘画传统色彩观的差异9-12
  • 1、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哲学色彩观----阴阳五行说9-10
  • 2、传统西方绘画中的科学色彩观----主客二分说10-12
  • (二)、中西方传统绘画的色彩进程12-15
  • 1、传统中国绘画色彩——从青绿山水(大小青绿)、浅降以至于水墨山水12-13
  • 2、传统西方绘画色彩一—从固有色、条件色、光色以至于抽象构成13-15
  • 二、中西绘画色彩的传统理念15-22
  • (一)、中国绘画的传统色彩理念15-19
  • 1、随类赋彩----设色法则的运用和传承15-16
  • 2、色墨相映----主观思想的体现16-18
  • 3、墨分五色----墨色所体现的哲学观念18-19
  • (二)、西方绘画的色彩传统理念19-22
  • 1、“固有色”的绘画方法----是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基础19-20
  • 2、“光、色”关系的发现----是绘画色彩变革的科学依据20-22
  • 三、传统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22-31
  • (一)、传统中国绘画色彩表现手法22-26
  • 1、随类赋彩----意象化、平面化、装饰化的表现22-24
  • 2、墨分五色----笔墨神韵24-26
  • (二)、传统西方绘画色彩表现手法26-31
  • 1、客观事物的生动再现26-27
  • 2、光色相映27-28
  • 3、二维的平面性、设计性的主观色彩28-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33-34
  • 致谢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沂东;;我和油画的缘分[J];中国油画;2009年06期

2 王沂东;王沂东油画散谈[J];美术;1992年08期


  本文关键词:从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与表现手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8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